• 60阅读
  • 0回复

情纯如梦——怀念音乐家王洛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01
第12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情纯如梦
——怀念音乐家王洛宾
耿玉昆赵以雄
70年代中我们初踏丝路,一次应新疆军区军人俱乐部之约作两幅画;安顿住在剧场楼上。远处传来熟悉的歌声,随声走进幢旧楼,楼道里弥漫着煤油炉等杂味,在黑暗中摸索到传出歌声的房门,冒昧地敲门。开门的是位身穿棉军服精神矍铄的老汉,他一听我们是北京口音就说:“老乡!从哪里来?”我们自我介绍后就亲热地攀谈起来。当我们知道这是老音乐家王洛宾先生时,不禁肃然起敬。
50年前我们少年时代,从北京师范大学传来优美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马车夫之歌》、《掀起你的盖头来》便风靡各地。我们兴奋地与王先生聊天,谈老北京,谈前门楼、陶然亭、四牌楼、谈灌肠和豆汁,先生已好多年没能回北京了。
他听说我们专程考察丝绸之路时,他说也想创作100首丝绸之路的歌。提起创作,他眼里闪烁着纯情的光,就坐在钢琴旁,翻出一摞琴谱。不觉已到午饭时间了,先生说:“我去打饭”。我们在简陋的斗室观察,钢琴上摆着故去的夫人像片,像框上搭着黑纱,似乎寄托着老人家的一往深情。不一会儿王老从士兵大食堂打饭回来了,端着饭盒、大搪瓷缸,菜上汪着腥油,汤里漂着肥肉,老先生还过着士兵的生活。我们说:“这样下去身体会搞坏的。”他却答:“我一辈子都在吃食堂,习惯了!”我们建议先生应该考虑成个家,他不以为然地说:“有不少人给我介绍过对象,可是我有一个条件是:这个人必须能陪我游过红雁池。”
1989年11月底,我们自己开车开始了考察国外的丝绸之路,昼夜兼程,为了在大雪封山前跨过帕米尔的红其拉甫山口,只能在乌鲁木齐停留一天,安排下午与新疆画院画家座谈,晚上去拜访王老,但是修车却耽误了整整一天,座谈会没开成,9点多了来了电话说:“王老和学生在等着你们。”我们急忙开车去王老的新居,先生早已在门口呢!先生的居室大了,有了自己的琴房,但仍很简朴,那张夫人的照片仍然在钢琴的上角墙上、依然披着黑纱。琴房中挤满了他的学生。因为天色已晚,没有时间多问寒暖,一场别致的家庭式的送行音乐会开始了,先生边唱边弹,学生亦唱亦和,人们随着词曲时悲时欢,我们两个“观众”也沉浸在音乐之中了。
王老说:“今天给你们夫妇准备了一件小小的礼品,昨天晚上我为你们的丝路之行写了一首歌,今天和学生们排练的。”他坐在琴前正了正凳子,突然双手敲击在按键上,在优美的前奏后引来了合唱:“一对天鹅飞向远方,飞向丝绸之路,捕捉友谊的芳香……”歌声高昂此起彼伏,结尾处渐弱,似是驼队走向远方。在曲终的暂短的静寂中,传来纸张的沙沙声,先生递过一张谱纸,上边记录着词曲,末尾落上先生的签名并揿上两方红色印章。“留作纪念吧!祝你们一路平安!”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王老的歌把我们引上丝绸之路的。他的歌创造的世界,使我们无限向往。我们驱车经过六盘山麓的和尚铺时,想起先生在小客店中,听当地妇女唱花儿,在青海湖畔我们看到美丽的牧羊姑娘,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干,响起车轮马蹄声,在高昌故城看见半个月亮爬上阁楼遗址,经瓜乡和葡萄沟来到吐鲁番西360里的乌鲁木齐。如今我们将乘着歌声的翅膀,飞过帕米尔,飞到伊朗,飞到地中海边,在此殊荣面前,在接受这份厚礼的时候,不禁震颤,想到的是如何不负先生的厚望和朋友的深情。
王先生是北京人引以为豪的音乐家,成为家喻户晓的人,我们陪先生去前门东打磨厂的利群家庭烤鸭店,那里是王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地方,60多年来街道依然如故。在问路时,一个小伙子扒着车窗,认出了先生,说:“您就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吧!”北京人喜欢王先生的歌,北京是先生魂系梦萦的故乡,我们劝先生回归故土吧!但他却说:“我不能回来,我的根在新疆!”
50年来,半个月亮爬过多少乌云,见过多少沟壑,而今皓月当空,他应该享有人们对他的赞誉,应该拥有温馨的家庭,然而他却离开了我们。我们打开他最后来的一封信,他写道:“我把西部美的民歌奉给人们,如果大家能在我的歌集中得到一点美的满足,那我这一生就太满足了!”先生去了!先生给我们的不是一点美的满足,而是为世世代代的后人留下最美的歌,这歌将同日月同辉,无限地满足人们对纯情的追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