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孙学敏与一座荒山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02
第1版(要闻)
专栏:中华儿女

  孙学敏与一座荒山的故事
本报记者祝谦
新疆乌鲁木齐县七道湾乡卡子湾村一个叫孙学敏的女人,与她家不远处那座光秃秃的荒山,结缘20多年,产生了一个动人情怀的故事。
1969年初,风华正茂的孙学敏与91名同学,从乌鲁木齐奔赴七道湾乡。如今仍留在这里的,仅她一个。她也曾回过城,在一家橡胶厂当工人。但她没感到生活的充实,反倒觉得空落落的。
孙学敏在中学时代就萌生一个志向: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干一件事。这件事是什么?她在寻觅。回城后,她没找到感觉。于是,她又回到卡子湾村。当她从那座荒山脚下走过时,一种难以言状的激情,强烈地冲撞她的心扉:“我终于明白了,我心中朦胧的那件事,正是绿化这座荒山。我追寻着荒山,荒山等待着我。也许,这是意念中的绿色梦。”
孙学敏回来了,与本村酷爱园艺的青年农民李士敏结为夫妻。她与丈夫一道,养了两年鱼,喂了8年鸡,积攒了6万元钱。1990年,在丈夫和两个儿子的支持下,她开始了“寻梦”成真的奔忙。
在乌鲁木齐市的规划区内,将几百亩山地让农民开发,这还是件新鲜事。孙学敏起早贪黑,在乡村与城市间奔波着、忙碌着、游说着、恳求着。为盖一个章子,不知要踏多少门槛;为找市领导,这个没有证件的农民,不知被门卫拦过多少回。3年跑下来,光汽车票就装满了3个食品袋。
村民们说她:“小康日子不过,自讨苦吃。”亲属劝她:“有钱硬往荒山扔,脑子有毛病吗?”她也心灰意冷过:“算了吧,论过日子,咱可是能手呀?”可当她一闭上双眼,荒山又令她魂牵梦绕,兴奋不已。第二天,依旧去挤公共汽车,去奔波、忙碌、游说、恳请……
心诚则灵。孙学敏坚韧不拔的“愚公”精神,感动了“上帝”:孙学敏跑了3年,不就是要绿化一座荒山吗?乌鲁木齐的荒山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不促成呢?当主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张国文知道后,立即批示:设想很好,应当支持。
1992年底,孙学敏终于拿到了627.5亩荒山无偿使用30年的土地证书。为此煎熬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孙学敏哭了。
一个农妇,3年争得荒山绿化权的事迹,打动了许多人。中科院新疆分院免费为她作土壤测试,林科院热情为她介绍果林知识,有的送来树苗,有的寄来种子。1993年春天,孙学敏卖了鸡场最后一批近千只鸡和一辆大卡车,加上家中积蓄,买来50多个品种、3000多棵试验树苗。为了抢栽种时节,全家人搬到山上,以一座临时搭盖的简易房子为家。挖3000多个树坑,栽3000多棵树苗。饿了啃干馕,渴了喝井水,累了钻土屋。十几天下来,一家4口,浑身灰朴朴,双眼血丝丝,人都累得走形变样了。
然而,荒山并未因此而厚报他们。由于生荒土盐碱大,树苗适应性不强,栽种经验不足,首批种下的3000多棵树苗几乎全军覆灭。山坡上留下一片干枝桠。
性情刚烈的孙学敏,滴泪未弹。她激愤地大步踏上山头,仰天长呼:“大风吹着我走,看天不低头。望断荒山无尽头,还要荒多久?人生有多少是否,一世有几多追求。梦里寻她千回走,何时变绿洲?无论荣辱成败,莫叹坎坷春秋,痴心不改欲罢难休,人生无悔情系荒丘。”读过屈原《天问》的人,在孙学敏像册的扉页上看到这首无题诗,无不击掌赞叹:“好一个《山问》!”
爱罢山,问罢山,还得再来经营山。1994年,换了树种,还是3000多棵,成活约40%。1995年,栽下2万株,成活喜人,绿闪闪一片。然而,枯水季节,又旱死过半。直到今天,成活的近万棵树苗,遍布山坡,但从山顶朝下望去,仍显得光秃秃。孙学敏一家明白,“十年树木”,要让荒山披绿,硬仗还在后头。
好在这个3年,摸清了山的脾气,摸清了树种的适应性,摸清了影响成活率的主要症结。如今,孙学敏已在荒山边架起高压线,山沟坳打了口井,山谷地蓄了水。现在就缺一样东西:钱!孙学敏一家4口,已经3年没有一分钱的收入,何况,还得投入呢?
孙学敏与一座荒山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乌鲁木齐一家公司的一位女老板,慷慨解囊,捐资两万元。各地的汇票、慰问信也飞向荒山,每年的义务植树者多达千人。黑龙江电视台的一位工程师给她寄来1000元钱,并表示10年不间断,附言只有一句话:你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附图片)
压题照片:孙学敏扛锨来到荒山。 关世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