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植棉状元”背后的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02
第2版(经济)
专栏:

  “植棉状元”背后的人
王凤炳匙中林
“春分”已过,万物复苏。
全国植棉能手、山东省十大“植棉状元”范士芳的200亩棉田,成方连片,一条条覆盖田垄的塑料薄膜在阳光下熠熠闪光。范士芳今年种的200亩棉田全部挖了丰产沟,还搞了10亩单产皮棉150公斤的攻关田,100亩单产皮棉105公斤的样板田,秋后争取向国家贡献籽棉5万公斤。
范士芳,山东省夏津县范楼村一位普通农民,12年向国家交售籽棉30多万公斤。去年“五一”,他作为全国劳模,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范士芳名气大了,从中央到省市新闻媒介,电视里有影,广播里有声,报刊上有名。然而,那些关心、支持、帮助他的人们,却至今鲜为人知。
“这地应该包”
让时间的年轮再回到1983年冬。那年25岁的范士芳,被中央几个“1号文件”的春风吹得“不安分”起来。一天,他来到村东,面对100多亩茅草丛生的撂荒地,一个大胆的计划冒出来:垦荒植棉!让这片废弃地变成聚宝盆。
这件事在干部会上一提,就“炸”开了:“让他一个人承包100多亩地,这不成了新型地主了吗?”“要么也得各家抓阄儿平均承包,不能撑死的撑死,饿死的饿死!”有的村民也跟着嚷嚷。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使范士芳心里凉了半截。
这件事传到县里,当时的团县委书记房玉梅来到范楼村,找群众走访,找干部座谈,围绕“范士芳该不该承包百亩荒地植棉”?反复宣传“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最后取得一致意见:“这地应该包”。范士芳几经周折,终于和村里签订下承包100亩荒地植棉的合同书,合同期限为10年。当年,范士芳收获籽棉2万多公斤。
“这虫能治住”
1984年,县里领导出面,引进了100公斤当时最好的棉花良种“鲁棉6号”,当时公社书记讨要几斤也是很不容易的事。但是,科技副县长李其轩、棉办主任徐子初对种子公司负责人交待:范士芳可以多给些。范士芳一下子得到鲁棉6号15公斤。他点播植棉20亩,亩产籽棉250公斤。
1991年7月,农业部农药检定所高级农艺师吴士雄等10位专家学者来夏津,把农药试验点选定在范士芳的棉田里。烈日炎炎,他们身上捂着“白大褂”,查虫情,作记录,背着20多公斤重的喷雾器,在齐腰深的棉田里趟来趟去,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1993年仲夏,范士芳的百亩棉田遭受了二代棉铃虫大暴发的严重袭击,范士芳束手无策。在这样的关口,全国著名植保专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慕立义风尘仆仆赶到了范士芳的棉田里。慕教授考察后安慰小范:“这虫能治住!”他提出一套防治措施。范士芳照“方”治虫,疯狂的棉铃虫被有效地控制住了。这一年,他获得亩产籽棉200公斤的好收成。
“这钱我帮着筹”
去年一开春,县委书记刘炳义迈进范士芳的门槛,问起他棉花备播情况,发现这位植棉大户面带愁容。原来,第一轮承包合同到期后,他新承包了200亩耕地植棉,承包期一定5年。范士芳一次交清了两年的承包费5.2万元,到棉苗出土还得投资两三万元。眼下,急需买肥料、购地膜,只是手头资金缺少,备播物资还没着落。刘书记听后说:“这钱我帮着筹。”几天后,范士芳便得到了县里平价供应的2500公斤棉饼、5000公斤磷肥和3000元的地膜款、1000元的“植棉状元”奖金。
去年4月,副省长邵桂芳去北京开会回来路过夏津,当他知道范士芳植棉的情况后,笑着对范士芳说:你可以写本书,《我是怎样种好棉花的》,怎么样?范士芳腼腆地回答:“谢谢领导,我不会写书,我还是用种好棉的行动,来报答政府的关怀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