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绿色绵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02
第12版(副刊)
专栏:

  绿色绵延
刘义
岁月的风褪不去青春的颜色,绿色的梦在钢轨与车轮的奏鸣中再一次延伸。北京列车段京沪车队的“民兵号”第4包乘组,从车长到40余名组员,皆是清一色的复转兵,清一色的年轻人。当10年前他们从陆海空三军十几个兵种的绿色方阵中走来,汇聚在21/22次特快列车的绿色长龙中时,那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境界,依然成了他们不变的情结和永久的追求。
新春翩然来临。一个华灯粲然的时刻,我登上了21次“民兵号”列车。乘务员站门立岗时那训练有素、整齐规范的姿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走进车厢,又觉眼前一新。用了10年的列车,车窗、茶几的铝条包边仍然光亮照人,绿窗帘、白衬纱在风中拂动,整个车厢整洁,舒适,大方。尤其是卧具,折叠得有棱有角,颜色统一,规格一致,距离相等,这一切给人一种身入军营之感。此时,登车旅客渐多,但秩序井然,乘务员、广播员的亲切问候、文明话语像一阵清风在车厢内氤氲荡漾,悬挂壁上的针线包、《旅客服务指南》也都像一道耀眼的风景跃入我的眼帘。
车开一小时之后,我才见到满脸汗水、刚处理完手头工作的列车长杨继勇。他已经巡完了第一遍岗,为旅客倒好了第一杯水。他说:一个心眼为旅客,想得周到,做得彻底,是我们的服务宗旨;令行禁止,高度自觉,是我们的行为准则。于是,在交谈中,我的面前展现了一幅幅他们用旅客至上的服务精神和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绘就的感人至深的画面,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折射出真诚和爱意。一天,一个妇女搀着一位行走不便的老人吃力地向车门走来,正在站门的列车员张雷热情地迎上前去,俯下身子,将老人背上了车。他说,看到老人风中飘动的白发,想起了自己年迈的母亲。一路上,他为这位因女儿工作紧张不能护送的老人主动调换了下铺,并细心照顾。在终点站,这位83岁的老人用颤抖的手写了一封表扬信,并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4年前安徽发生水灾,列车在安徽境内被堵几昼夜,无水无电之际,是车长率领组员赴几里地之外去背水,辗转跋涉附近村庄为旅客联系吃用,当时,旅客皆为之动容。还有,休班乘务员组成的学雷锋小组主动为旅客排忧解难,并细心为旅客缝补衣衫;“有了困难找党员,党员就在你身边”,身披鲜红绶带的13名党员,服务在每位旅客身边,像13面迎风招展的旗帜映红了车厢;除夕夜,他们为旅客包饺子;“八·一”节,他们与车上的现役退伍军人共同联欢,重温部队生活,重唱连队歌曲……这些画面都是如此之美,那时,当他们朴实无华地做着这一切时,我不知他们都想起了什么。想起了遥远的军营?想起了刻骨铭心的熔炼?想起了母亲的厚爱和自身的责任?
铁路职工是一支不穿军装的军队,列车员就像一支随时待命出发的突击小分队。他们每年1/2的时间要随车执乘,一去就是3天,节奏紧张,工作单调,劳动强度大。他们渴望着像常人一样有家能够常相顾,对妻子儿女能够常相助,在孤独多病的老人面前能够常尽孝,但这都成了一种奢望。他们的时间、精力都属于1460公里的京沪线,属于旅客,出乘时间一到,拎起箱包就得出发。无论是为子为父为夫,他们都觉得欠“债”太多。新上任的列车长马迎凯出乘时妻子早产被送往医院,医生手术时找不着签字的家属,最后是闻讯赶来的岳父用颤抖的手将自己的名字留在了女儿的手术单上。列车员李长勇辞别病危的父亲登上列车时,他没想到这一次竟是与老人的最后告别,3天后归来,老父早已永远合上了双眼……但他们说,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干一行爱一行,于党于民问心无愧也就无怨无悔。
在车上,我还见到了添乘的车队书记谢景平。这位常年近1/3的时间“泡”在车上的人热情而健谈,他说:“选择了铁路客运就是选择了奉献,没有良好的素质和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无法胜任这项工作。响鼓就得重槌敲,车队20多年获得北京市、北京铁路局一系列殊荣,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鞭策。”
当我无意中问起列车员的工资待遇时,谢景平敛住了笑容,凝视着窗外的夜色默默不语。从这静默无语中我读出了列车员的崇高与无奈。他们奉献不为索取,艰辛不为安逸。多年绿色岁月的熏陶和行吟精神颂歌的日子,为他们的人生理想、性格意志铺上了最为坚实厚重的底色,而时代精神的滋养浸润更为他们的忠诚与奉献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夜色褪去,天幕渐渐开启,又是一个春日灿烂的日子。望着车窗外远远近近的平畴绿野,直觉得满眼生机。此时,车厢里正在播放《解放军进行曲》,雄浑昂扬的乐曲声中,我觉得那和煦的风也带有了一种绿色的韵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