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把公仆形象立在人们心中——读《名将孙胡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02
第12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把公仆形象立在人们心中
——读《名将孙胡子》
郭永琰
素有“行伍之乡”的河北大城县,在本世纪初出了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他就是毛泽东称之为“孙行者”的胡子将军孙毅。
孙毅将军的人生道路,他的高尚人品和杰出成就博得了社会各界的衷心敬仰和热烈称赞。有人说他是“老雷锋”,也有人说他是“活着的焦裕禄、孔繁森”,而他自己却说:“我是人民的公仆。”原总参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赵勇田、孙毅将军秘书仝玉林同志正是怀着对这位人民公仆的崇敬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与孙毅数十次谈话,寻访300余人,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两年撰稿,推出30多万字的文学传记《名将孙胡子》(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作者以历史发展为脉络,通过大量感人肺腑的故事,把孙毅这位世纪老人的公仆形象活生生地树立在读者面前。
作者以一支多彩生花之笔,向我们娓娓动听地讲述了这位参加中国革命各次重大战争,并为之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老将军,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对人宽,对己严的故事。如红军时期由于“左”倾路线的影响,长征开始,他的马被红军里的洋顾问取消,他由参谋长降为参谋。“文革”时期他遭到常人难以忍受的摧残、折磨、侮辱,却对党的坚定信念不变。他视名利淡如水。曾在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由于作者斯诺的笔误,竟把书中一张六人合影照片上孙毅的名字误写成邓华,此书发行上百万册,时近半个世纪,才得以纠正。当问及孙毅自己为什么不提出更正时,他说:“我老汉是幸存者,是后死者,和死去的先烈相比,我只有从苦之劳,而乏建树之功,不必计较这些。”
作者以一支细腻之笔,立体地再现了这位童年生活在贫苦线上,尝够了人生的苦、辣、酸、涩的老将军,艰苦朴素的高尚品德。新中国成立后,孙毅作为军队的高级将领,个人的物质待遇和家庭环境与过去大不相同了,可他那老红军的艰苦朴素的作风没有变。他一年四季的食谱是馒头、面条、鸡蛋、青菜,不吃肉,更没有山珍海味;身上穿的是洗得发白的绿色军衣,一顶旧式单军帽,帽沿已断;一间18平方米的卧室兼办公室,里面的那张多抽屉木质写字台,油漆脱落,木板走形,桌上放着一盏缠满白色胶布的台灯,是1945年冬季在冀中根据地他首次用上电灯时买的;床角下斜立着一个已经看不见本色的洗脸盆,不知补了多少次了,是1953年调来北京时买的。硬板床面上,叠放着两条缀着补钉的棉布被,旁边放着一件军棉衣,一件雨衣,床下摆着一双开了绽的布鞋,这就是老将军的“行头”。他用的一条线织腰带已经系了15年,穿的外罩夹衣已有10年的“衣龄”。……
作者如数家珍地用了大量篇幅记载了他关心青少年,帮助青少年,热心做青少年知心朋友的可贵精神。早在建国初期,罗荣桓元帅赞誉孙毅:“你是青年工作总干事。”进入耄耋之年的孙毅,仍没有放弃这一光荣责任。他把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与民族的兴旺、祖国的富强联系在一起。广西一位青年因高考落榜,对前途悲观失望,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在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前,千里投书向将军倾诉自己心中的苦闷。山东一位女工几次恋爱失败,精神受到极大的刺激,在干活中一个手指被机器轧断。她在北京就医时,偶然从报纸上看到孙毅将军关心青少年的报道,多方打听,终于找到孙毅向他诉说心中的苦楚。对这些受挫折的青年,孙毅总是循循善诱,开导、启发、教育、安慰,用自己生命之光去点燃他们的理想之火。他为了不负“青年工作顾问”这个称号,不顾年事已高,日夜为之奔忙。有一年春节前,上海武警驻海岛7中队给他来信,恳请他给全中队113人每人写一张“奋斗”二字的条幅,他用了三天四夜的时间完成,还附上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亲自到邮局寄发。
为什么孙毅将军在他7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时时处处始终如一地保持了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呢?读过《名将孙胡子》之后,我们从中找到了答案。这就是他牢固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常说:“我们党的干部在思想上应该有块匾,叫做‘民之公仆’,做人民公仆最光荣。”他还说:“要当人民公仆,就要打掉官气,放下架子,不尚空谈,从点滴做起。”孙毅真正地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今天,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有少数人“公仆”意识淡薄了,有的置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不顾,置拖欠农民卖粮款和教师工资不顾,心安理得地购买、乘坐高级小轿车,吃喝玩乐,追求个人物质生活享受;还有的党员抵挡不住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堕落腐化了,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与孙毅将军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从这点讲,该书的出版,不仅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对于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