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如此“装洋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02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如此“装洋相”
蔺时工
这几年,产品取洋名很时兴。单说副食品一族,差不多洋名都占全了。就连深山老林里也出丘比特矿泉水、玛丽亚果茶。不仅如此,名堂众多的“国际博览会”之类的洋奖,也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给。随之,给小孩子取洋名又成为时尚;不光孩子,有些文章作者的署名,也“西化”得“麻辣鸡丝”起来。原以为见怪不怪,不料想,最近又见报载,某地街头行驶的中国轿车里,竟然摆设外国国旗。用句时髦话讲,可就实在让人“看不懂啦。”
按说,矿泉水冠以丘比特也罢,果茶称之玛丽亚也罢,只要它符合卫生标准,干净无毒,不妨饮用。产品买个洋奖,大家都知道是花了钱的,不受其蒙也就是了。孩子取个洋名,依然改变不了黑头发黄皮肤的种属,也无关宏旨。但在作为殖民地特征之一的租界已消失多年的新中国大地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坐骑上,如果插面外国旗子招摇过市,就不能不说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了。
老百姓有句调侃:猪鼻子插葱——装洋相(象)。上述做法的要害,就在于伪装。产品取个洋牌号,觉得就沾了洋气,就好找市场,进而就觉得与国际市场接了轨。抱个“洋奖”来,觉得产品就提高了身价,进而觉得冲出国门,走向了世界。轿车里插上面洋旗子,觉得就有了洋老板的派头,进而飘飘然起来。究其实,这是一种悲哀。
倘若只把中国轿车插外国旗子看作“装洋相”,又不免失之皮相。设问,他们究竟为什么要“装洋相”呢?客观地讲,“中相”与“洋相”比较,并无优劣之分,之所以把个“中相”硬装成“洋相”,说白了,是骨子里有一种崇洋媚外的观念在作祟。
对于上述现象,有识之士呼吁“防止中国文化殖民化”。这绝非耸人听闻。试想,一个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代表东方文明的民族和国度,一旦失去了自己传统的、本质的、精髓的、特色的文化,将是不堪设想的。
如果不懂国家的尊严、国旗的尊严,没有民族的自信,不顾国民的感情,希图挟洋以自重,尽管装得如此“洋相”,也是绝对没有出息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