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在科学成果已经无孔不入的今天,我们是否反而离科学精神更远了——追溯科学精神的源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03
第10版(文化)
专栏:

在科学成果已经无孔不入的今天,我们是否反而离科学精神更远了——
  追溯科学精神的源头
本报记者卢新宁
没有人会否认,科学在今天的世界上占据着怎样重要的位置。
科学的恩惠随处可见,它已深入到我们庸常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叶里。然而,就在这个由科学自身造就的繁华世界上,却有可能发生这样的错误:我们对科学习以为常,并且已经对它无动于衷;我们只满足于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却懒于深究这背后的奥秘;我们在科学的框架下俯首称臣,而不愿用理性的目光去怀疑和批判。
在科学如此深刻地影响人类命运的今天,大有必要静静地坐下来,读读由吴国盛先生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科学的历程》,回溯科学的历史,追溯科学精神的源头。
人类历史的精髓
科学史学科的创始人乔治·萨顿这样说过:科学的历史虽然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却是本质的部分,是唯一能解释人类社会的进步的那一部分。
图文并茂的《科学的历程》以77万字的篇幅、简洁优雅的语言,导引读者进入人类这段不同寻常的历史:这是《科学的历程》所描绘的中世纪。古典文化衰落,罗马帝国灭亡。延续900多年的希腊学术据点柏拉图学院被封闭,被称为希腊文化的避难所的亚力山大图书馆被焚烧,西方古代世界唯一的女科学家希帕提娅被杀戮。
这是《科学的历程》所描述的19世纪。在这个世纪,蒸汽动力在生活的许多方面发挥作用,被马克思称为“世界的加冕式”的铁路成了经济的大动脉;法拉第—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宣告了电气时代的到来;巴斯德创立的微生物学则在工业和医学上立即发挥出神奇的作用……许多重要的学科体系相继走向成熟,在社会生活中上演了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活剧。
纵观《科学的历程》全书,科学发展有时悲壮有时激昂的一幅幅图景,会使你的心中掠过一阵阵异样的激动,并由此获得了更有价值的思考:四大文明古国为后世开创了怎样不同的科学传统;希腊科学的真正大发展为什么并不在希腊古典时期,科学的发展需要怎样的社会环境?为什么哥白尼革命对近代世界如此重要?在被称为“科学的世纪”的19世纪,什么原因导致了科学强国的兴衰?今天的人们如何避免由科学带来的傲慢和偏见?
科学家的人性
在诸种科学神话中,关于科学家的神话也许是流传最广的。
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被看作在某一方面有惊人的天才、掌握了叩响自然界神秘大门的钥匙,但在日常生活中离奇古怪的人。人们广泛传诵着诸如牛顿煮鸡蛋结果把手表煮进去了、爱因斯坦走路时头撞着一棵树还连声说对不起之类的故事。英国著名诗人波普一首赞美牛顿的名诗也许最能说明关于科学家的神话:“大自然和它的规律,隐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一切便灿然明朗。”
《科学的历程》一书告诉我们,这些故事也许是真的,但不可把这看作科学家的本质。科学史上的许多科学家过着与常人一样的平凡生活,在参与社会文化事业和从事艺术宗教活动方面也并不比一般人逊色。西方历史上第一个自然哲学家泰勒斯一度很贫困,遭到人们的轻视,便发愤运用天文学知识获得了橄榄大丰收,以此向人们证明科学家有能力致富,只不过志不在此。数学奇才欧拉常常怀抱着自己的婴儿写作数学论文;法拉第成名后热情地主办通俗科学讲座,希望科学能像当年在他心中引起崇高的理想一样教育下一代年轻人;达尔文年轻时整日与纨绔子弟一起赛马、酗酒,尔后幡然醒悟,痛改前非;牛顿曾兢兢业业地担任皇家造币厂督办,并为之铸就成色十足的银币;爱因斯坦在“二战”中亲自写信给罗斯福总统,促成美国最终进行影响深远的“曼哈顿工程”……
在《科学的历程》中,有不少这样温情而平实的小故事。它告诉我们科学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明,更不是只在某个狭窄领域钻研而对世事不闻不问、对人漠不关心的人。每一个科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和经历,充满了人性的魅力。
不灭的科学精神
为了掌握一门科学知识,我们大多不是从阅读这门学科的历史开始,相反,我们从课本上学到一大堆陌生的符号、公式、定律,然后再反复做各种练习题,直至能熟练地运用它们为止。但是这只是“熟知”,而并非“真知”。读完《科学的历程》你会发现,因为不知道科学历史,我们不了解在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定律后面蕴藏着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史实,不知道科学先贤们为获得这些真理付出过怎样惊心动魄的代价。艰难曲折的探索、丰富热忱的想象、顽强执著的抗争,在我们自以为掌握了概念就触摸到真理的刹那被轻轻地隐藏和错过了。
在我们的身边大多数人对科学理论永远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在异彩纷呈的科学文明面前,不少人已经相信科学的绝对权威:科学简直是万能的,它还有什么做不了的事情?这种迷信正不自觉地剥夺了人们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怀疑和批判恰恰是科学精神的精髓。
《科学的历程》在绪论部分就严肃指出了这个现代人的误区,并在整部书中以翔实材料告诉我们,科学的幼芽扎根于人类的那根深蒂固的、永不停息的怀疑和尝试之中。一部科学的历史,正是人类不断摆脱观念的困扰、冲破已知的束缚、向自然深处进发的英雄史诗。没有对托勒密宇宙体系的背叛,就不会有伟大的哥白尼革命;没有对亚里士多德物理理论的怀疑,就不会有伽利略在运动学上的重大变革;没有人类永不满足的精神,就不会有从蒸汽时代到电动时代、直至电子时代的一步步飞跃。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的时代,但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变幻神速的种种流行时尚中,与科学有关的事物其实甚少。也许有人还能记得50年代的中国,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曾经成为许多家庭的必备书;70年代陈景润等科学家的故事曾让无数人热血沸腾。然而在今天,当每个人都坚信科学是社会发展动力之时,我们倒反而远离了科学:街头曾有过的科学画廊让位给各种精美的广告,儿童读物中的科普内容越来越少,科学家的成功不再有轰动效应,气功热、占卜热等目不暇接的种种时尚中鲜有蕴含科学精神的。“读史使人明智”,方此之时,重读科学史、提倡科学精神已是刻不容缓。
(附图片)
培根《新工具》封面:轮船穿过大西洋传说中的极限,驶向未知的世界
海王星是数学家“笔尖下的发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