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清明,在非洲扫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03
第12版(副刊)
专栏:

  清明,在非洲扫墓
顾章义
每当清明时节,总免不了想起那年在远离祖国万里之外的非洲,为我国长眠在非洲大地上的殉难者们扫墓的事。
1992年,我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从事研究工作。4月4日这一天,达累斯萨拉姆港的上空灰蒙蒙的,像要下雨。按照计划,上午上班时我要去一趟学校图书馆。刚走下住宅楼的台阶,前面不远处一辆小汽车嘎吱一声停了下来,从里面出来的是我国驻坦桑尼亚使馆文化参赞和他的秘书。“走,到烈士公墓扫墓去!”经文化参赞这么一说,我才想起这天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但在坦桑尼亚有一个中国烈士公墓,这还是第一次听说。
汽车在达累斯萨拉姆市西南郊区的马路上行驶着。一路上,文化参赞向我讲述了这里中国烈士公墓的来历。
60年代前半期,坦桑尼亚、赞比亚相继独立后,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和支援其他正在争取独立的非洲国家,决定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起初,两国政府向西方国家求援,但均遭拒绝。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问我国时,向我国政府提出了援建要求,得到了我国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的重视和支持。两国签订了友好条约,并达成了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原则协定。尼雷尔对这次访华十分满意,当时就说中国是坦桑尼亚真正的朋友。随后,1967年6月赞比亚卡翁达总统也来华访问。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卡翁达总统时说,先独立的国家有义务帮助后独立的国家,取得独立的国家有义务帮助尚未独立的国家。全世界如果不解放,中国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最后解放自己,赞比亚也不可能最后解放自己。卡翁达总统对中国的真诚援助大加颂扬。后来他在一次讲话中说:“患难知真友。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只有中国才真正帮助我们,中国是赞比亚真正的朋友。”卡翁达总统访华后不久,坦、赞两国政府很快组成代表团来北京商谈有关修建坦赞铁路的事宜。1967年9月,中、坦、赞三国政府签订了合作修建坦赞铁路的协定。铁路全程1860多公里,1970年10月正式动工,1976年7月全线通车。为了修建这条铁路,我国先后动员了上万人次前来非洲。要奋斗总会有牺牲。在援建过程中,我国先后有数十名工程技术人员、翻译和工人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让我国的殉难者有一固定的长眠之地,坦、赞两国政府主动提出在各自的国土上为之建立公墓。当然,现在安葬在公墓的还包括我国其他援外殉难人员。
约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公墓所在地。公墓是一片绿树环抱的平地,四周围墙用青砖砌成,占地约4万平方米。每一墓前立一长方形石碑,刻着殉难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公墓的正前方是一块高2米多、阔4米多的大石碑,上面自左至右镌刻着“为援建坦赞铁路及其他援助项目而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许多人前来扫墓。我国驻坦桑尼亚大使也来了。附近不少村民前来观看。一些儿童不时伸出小手,向前来扫墓的中国人索要小物品。当我把一盒清凉油放到一个儿童手中时,他高兴地欢呼雀跃,一手举着清凉油一边跳舞,一边高喊:“中国!中国!”
上午10时整,祭奠正式开始。人们在敬献给烈士的花圈前肃立默哀。我国外交使团团长、我国驻坦桑尼亚大使主祭,宣读祭文。
“……为了援助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修建坦赞铁路和其他建设事业,我们已有80多位同胞殉难在非洲这块土地上。其中64人安葬在坦桑尼亚,18人安葬在赞比亚……”
天空淅沥淅沥地下起了小雨,仿佛也为在非洲大地上殉难的中国烈士们流泪致哀。人们排成一字队形,轻轻地缓步走到每一位烈士的墓前,有的在烈士墓前放上一束鲜花,有的放上烈士生前喜爱之物,一些熟悉情况的人还讲起烈士们生前的事迹。
“那天中午,他汗流浃背与几个同事一起走下工地,来到树荫下,打开饭盒和罐头,正吃着吃着,突然树上的几窝蜂倾巢而出,迎面袭来,众人不约而同弃餐而逃。但他因过于疲劳,躲闪不及,成为群蜂攻击目标。当其他的人回来找他时,他身上被蜂蜇过的地方已成肿泡。面对这种症状,工程队医生束手无策。工程指挥部速电北京。周总理得知后,决定急速派出国内最好的病毒专家前去医治。那位医生从接到通知到上飞机,仅三个小时。但当时飞机从北京到坦桑尼亚,至少需24小时。最后终因时间延误,蜂毒进入了血液,无法治疗而离开了人世。”一位中年男子如此诉说一位姓赵的工程师殉难的情况。
一位女教师指着一位姓陈烈士的墓碑动情地说:“他198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1986年满怀豪情前来坦桑尼亚工作,在一次出差途中因车祸遇难,年仅24岁。对他来说,真是壮志未酬……”
…………
雨下大了,前来扫墓的人渐渐离去。留在烈士墓前的是一束束鲜花,生者的无限怀念和哀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