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在沉静中突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04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创作手记

  在沉静中突围
田中禾
80年代河南文学的固有形象不能包容90年代河南文学的丰富性,从《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活鬼》、《五月》……这批产生于十几年前的作品中,不可能发现河南小说创作当前的成就与不足。
乡土的、农村的、生活的、现实的,已不再是河南文学的标准形象。对于新一代的作者来说,在文学的大观园里,他们具有不再扮演刘姥姥角色的自觉性。毫无疑问,这是艺术的觉醒,文化的觉醒。对于河南的文学,这是弥足珍贵的转变。
小说的题材只能是愈丰富愈好,小说的艺术形式只能是愈新颖愈好,一个作家只能是愈变化多端愈好。如果河南作家不是在最近10年顽强、执著地突围,也许他们早已死在往日的小小荣耀里,不会再有今天所显示的实绩。面对21世纪,个性对于我们比共性更重要。
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深入到对人的生存的关注;
历史的思考与人性的思考相融;
乡土成为文化的标本,生活成为艺术的发现;
致力于形式的创新和语言的境界;
如果以上河南文学的显著转变是90年代文坛所共有的,那么,河南的现实主义传统使河南小说在本世纪末多元纷呈的格局中坚持了人道主义的忧患意识,由于河南作家不因形式创新而削弱人生的厚重感,河南小说保持了自己的思想力量。
长篇小说是90年代河南文学的一大景观。它以沉静安详的态度面对火爆。
一个健全的文坛,应该在文学的三个领域都有经典:
思索人的生存、注重艺术形式创新的纯文学;关注社会变革和现实人生的严肃文学;以畅销效应为特点的通俗文学。
90年代的河南文坛,在这三个领域都产生了有影响的作品。
虽然哪一个作家都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读者,但致力于纯文学的作家,富有理性和个性的作家,必然是清醒的,不会为追随大众审美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任何一个作家都只拥有属于自己的读者,不可能拥有所有读者。雅俗共赏是有限度的。畅销,只是畅销书作者成功的标志,不是也不可能是文学价值的标志。畅销书是社会文化的需要,纯文学标志着一个民族文化智慧的水平。三种文学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度量。一个民族不能只有畅销书。
一个作家的成就和特长,一个省文学的成就和特长,都可能成为围困他的铁壁,只有沉静执著地与自己作斗争,才有可能不断突围。理论对于一个作家不是无用的,但说多了,也很无聊。归根结蒂,只有写作品是作家的正经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