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研究朱元璋的文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06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研究朱元璋的文风
徐恒足在《学学朱元璋的文风》一文中指出:朱元璋出身寒微,只在寺庙里有口无心地跟和尚读过几本经书,算不上具有什么学历。后来,虽“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但没有吟过楚霸王那样悲壮的《别姬诗》,也没有唱过刘邦那样气盖山河的《大风歌》,当然谈不上具有一丝“文采”了。但正是这个没有“学历”和“文凭”的“土包子”皇帝,却对写文章、读文章有不少独到的见解,留下至今仍值得借鉴的好文风。
史书介绍,他好学多思,常亲自执笔起草重要文稿。在吴晗著的《朱元璋传》里,就有他亲自起草的《诏书》的影印件。文字简洁洗练,无半句迂腐气,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凤阳祖陵的碑文,开始是几个当朝有名的文人起草的,他看后很不满意那些粉饰之词。他认为,掩饰过去苦难的家史,不利于教育子孙,就亲自动手重写一个碑文,把穷困的家世和创业的艰难如实写出来。最令人难忘的是他处理茹太素那份“万言书”时所表现的见识和气量。《明史》记载,茹太素出于忠心,写了一份陈说有关国计民生大事的奏折,洋洋万言。朱元璋让中书侍郎王敏读给他听。书中说到“有才能的人,几年来侥幸保存下来的一百个中没有一二个,如今所任用的大多是迂腐的儒生和平庸的官吏。”这种不符合事实的说法,使这个皇帝勃然大怒,立即命人把茹喊来当面质问,并在金殿上打了板子。但他在第二天晚上,又叫人在宫中把茹的上书继续读给他听,听后觉得其中对四件事提的建议很好,就认真采纳。事后,他深有感慨地说:“我所以要征求真切的意见,是想它符合实际情况和事实,文字太多,就会使人迷惑。其实茹太素所说的只要五百字就行了。”这里,他对“文风”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原则:一是要写实,讲真话;二是要简练、写短文。这些原则,对我们今天的文字工作仍有指导意义。
毛泽东同志历来十分重视文风问题,始终把它作为党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曾把它列为延安整风的重要内容,还亲自写了《反对党八股》的著名文章。时下,有些领导干部很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自己很少动手写文章,什么都依赖秘书。一些秘书长期关在机关里,对实际情况特别是来自基层、来自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第一线的生动材料,不甚了了,他们所用材料有的是道听途说,有的是从别的材料上转抄来的,还有的是靠主观想象编造出来的,这样就难免满纸假话、废话、套话、空话,因而常常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种不良的文风给人民的事业带来的损失和在社会风气方面造成的负效应是不可低估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认真研究朱元璋的“文风”,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时的那些教导,对文风进行一番整顿。
(摘自《领导工作研究》杂志1996年第1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