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重塑“民俗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06
第8版(摄影·文摘)
专栏:

  重塑“民俗文化”
在中国这个千年泱泱的古国中,丰富而深厚的民俗文化,又多是随着农业劳动阶段性而产生的。因此,农村和农业最能体现某些传统的民俗。
时下到农村走一走就会发现,农村的许多民俗、民风,尚未脱“旧”。有的甚至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有一位记者曾谈起这样一件事,去年深秋时节曾到受水灾倒房又新盖房的乡村,那天据说是算出的“黄道吉日”,结果村里“上梁”的鞭炮声不绝于耳。有的还要“请请客”。当时,就有同行人感叹:“花这个钱有什么用,把它用在生产自救上该有多好!”
发达的“礼”节,发达的“民俗”讲究,使许多农民用掉不少非生产性的开支。
实际上,民风、民俗,是农村千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果。如果忽视了民俗文化,在文化建设上缺乏对它的扬弃,势必形成总体上新文化流行而旧民俗暗地存在的情况。
从“温饱”到“小康”,农村及农民们呼唤着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存方式。重塑民俗文化已成为当今农村的新的渴望。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标志着新时代文明的现代民俗文化方式,正通过社会的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开展,成为现代农村民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流传已久的民间文化样式得到了继承和恢复。以农民为主的民间武术队、乡村剧团、农民音乐唢呐队以及高跷、旱船、秧歌等民间传统文化项目,活跃在乡村。沈阳市新城子区黄家锡伯族乡有抓嗄拉哈、表演歌舞、节日登山的习俗,于是乡里就搞起了“文化节”。而天津的杨柳青绘画更是驰誉国内外,农民的绘画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画的代表,体现了新的民俗文化的发展。创造出一个个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随着现代文明意识在农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重塑民俗文化的重要。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民俗文化,将建立起来,向人们展现更新、更文明的民风、民情。
(三月十六日《文汇读书周报》晓荆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