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千亩连片棉咋会绝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08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千亩连片棉咋会绝收?
在河北保定,同样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同是具有一定规模,不少连片成方的棉田能获高产,而另一处——
王伟
去年,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一位农民承包了千亩棉田,并不惜血本购置了网罩用以防虫,投入不少资金雇农工管理。无奈天公不作美,长时间的阴雨天气造成棉铃严重脱落,两次大风把网罩掀开,贻误了治虫良机,千亩棉田几近绝收。严酷的现实给保定的农民泼了一瓢冷水。种棉花究竟能不能夺取高产?怎样才能高产?发展规模经营对不对?农民们困惑了。
其实,就是在去年因气候恶劣造成华北棉花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保定市仍有不少成方连片的棉田取得较好的收成。单拿高阳的邻县蠡县来说,棉花产量比较突出的就有两个棉方。一是洪善堡400亩棉方,这里由32户棉农分块承包,并协议由该村种棉能手有偿提供技术指导,保证了从选种到治虫、到田间管理等每个环节都做得恰到好处,因而获得平均亩产皮棉60公斤的较好收成。二是刘师农场110亩棉方,也是由20多户职工承包,职工本身自带技术,又有农艺师指导,取得了平均亩产皮棉70公斤的较高产量。
这些高产棉方与上述千亩棉方相比,最主要的有两点不同,一是规模适度;二是科技有保障。如此看来,规模经营是方向,但“适度”二字少不得。这些棉方分户承包,各户的劳力足以打理好自家的棉田,就使经营者和生产者统一到一家身上。相反,上述千亩棉方需要大量雇工,这就形成了经营者与生产者相分离的现象,雇工关心的只是工资,只有雇主才关心最后的收成,两者利益的不一致,造成劳动质量的不稳定性。比如千亩棉方网罩首次被风刮倒,只能从雇工栽杆时敷衍了事、雇主监工不力上找原因。事实证明,经营规模过大、缺少管理经验,依靠雇工生产的组织形式容易丢弃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理内核,弄得不好比当年生产队的组织形式还要落后。大田生产尤其是棉花生产比不得工厂生产,不便于计件和检查质量。即使非雇工不可,其中也有许多学问,如雇短工不如雇长工,雇长工还可根据最后收成予以奖惩;而雇长工不如分片转包到农户等等。总之,把生产成果同劳动者个人的利益联系越紧密,越能更好地调动其积极性,才能最终取得高产。
棉花种植技术性很强,它涉及水肥、选种、治虫、田间管理等技术,任何环节都不能有半点马虎,“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从千亩棉方网罩被吹毁、失去治虫良机导致最终失败的教训来看,大的棉方没有功底深厚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时有效地指导是不行的。如果棉方经营者没有掌握全套的植棉技术,最好的办法是有偿聘用专业技术员负责全程技术指导,把最终产量同技术人员的报酬挂钩。刘师农场千方百计引进250公斤“石抗188”抗病性强的棉种,一粒一粒点种才保证了110亩棉田的较好收成。洪善堡技术员则掌握了棉铃虫的发生、发展规律,治虫及时、有效。这两块棉田之所以获得高产,与各个生产环节没有出现过任何技术性失误有直接关系。
如此看来,只要我们认真汲取已往的教训,认真借鉴成功者的经验,尽可能地避免人为的失误,做到组织得法,管理得当,技术过关,即使气候不佳,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收成。何况每年的气候各异,棉农们不必受了一点挫折就悲观失望。(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