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往年一直走俏国际市场,去年却出现销售困难,请看——藏北:大起大落山羊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08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产品市场波动透析⑥

  往年一直走俏国际市场,去年却出现销售困难,请看——
藏北:大起大落山羊绒
本报记者宣宇才
山羊绒一直走俏国际市场,据悉全世界年产量约8000吨,产量小,需求量大。西藏地区是我国山羊绒主产区之一,由于质量上乘,在国内外市场十分抢手。1994年,各路商人纷纷涌向藏北进行抢购、套购,使山羊绒价格从7月份每公斤160元左右,到年底猛增至400元。犹如福星高照,一时间,藏北一些地县财政富了,农牧民腰包也鼓了,人人喜气洋洋。
也许是乐极生悲,1995年,藏北地区山羊绒销路转滞,目前全地区积压约15万公斤。山羊绒每积压1天,藏北各县就要向银行多付5.6万元利息。尼玛县6.5万公斤山羊绒积压,县财政因此要减少200万元收入。申扎县企业向银行贷款160万元,仍无法满足全县1800公斤山羊绒和2150公斤牛绒的收购需要,只好第一次向牧民打了白条。据悉,尼玛县也有20%的牧民拿到了白条。藏北人在流泪,如果今年每公斤山羊绒卖不出444元以上的价钱,将把许多收购企业推向大幅度亏损的境地。
这场悲剧与两份“红头文件”有关。也许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念头作怪,去年6月初,那曲地区有关部门下发了32号文件,决定对山羊绒实行统购统销,对收购实行最低保护价,每公斤360元,对供货单位、收购数量均作了明确规定。这份文件还规定,收购的羊绒、牛绒均交地区唐拉公司和轻工开发小区,否则就要向地区交42%的草场建设费。
32号文件下发后,没有外来客商竞争,收购工作进展相当顺利。在收购过程中,大部分县和企业坚决执行最低限价。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许多企业纷纷向银行申请超标贷款。
出人意料的是,去年8月初,地区又下发了第46号文件:请各县随行就市,自找销路,第32号文件自行停止。这无疑给山羊绒收购企业迎头打了一闷棍。据悉,第46号文件制定的依据是,目前山羊绒市场价格一直在120元至130元之间徘徊。这就意味着收多者多赔钱,收少者少赔钱。
一位企业经理痛苦地对记者说:“32号文件实行的统购统销,从出发点来看是好的,结果是好心办了坏事,完全违背了市场规律;而46号文件看似为企业松绑,但实际上扔给我们一个沉重的包袱。因为32号文件使我们远远偏离市场,再回头就难了,如今好比是捆绑手脚的绳索又被勒紧了一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