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毫端锦簇吐纳乾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11
第11版(美术)
专栏:画坛人物

  毫端锦簇吐纳乾坤
徐叶翎
上海美术馆年初举办“朱复戡遗作展”,表达了人们对这位金石书画大师的缅怀之情。
朱复戡的聪明才智从小就受到父亲和老师的重视。五岁开始学书法,6岁读《说文》、习篆籀。7岁时写集石鼓文对联。10岁为宁波阿育王寺书“大雄宝殿”。16岁出版字帖,17岁参加吴昌硕任会长的题襟馆画会。23岁出版《静戡印集》。后来与刘海粟一起赴法国留学,归国后被聘为上海美专教授。抗日战争爆发,他离沪到武汉避乱,花甲以后栖身岱麓二十载,直到耄耋之年才返回上海定居。
他少年时得到吴昌硕教导:“取法乎上,追商周秦汉人,以独辟蹊径,自成宗风。”这是个重要的转折,从此便不断变法,潜心艺术。到了70多岁,还矢志“犹向康庄迈步越”,“会当飞步攀峰巅”。
朱复戡少年时代就受到康有为、吴昌硕的称赞,他的老师张美翊尤其钟爱他。中年以后,张大千、刘海粟、马公愚、沙孟海等都很钦佩他,写了许多赞扬的题字,说他“度越前人,别开蹊径而自成宗派,实千年来一人而已”(马公愚评语)。周总理曾经说过:“现在研究钟鼎文的人很少。会写又能识的全国只有二三人了,其中一人在山东。”“其中一人”指的就是朱先生。
朱复戡博学多识,多才多艺,诗书画印无所不精。作品格调高雅,内涵丰富,是学者型艺术家。
朱复戡书法长于篆隶草行,广涉历代名家名迹,取精用宏而不泥古。他的篆刻,拟玺仿汉、封泥、肖形,将古今印式和边跋款识刻遍,形制之全,世所罕见。他的绘画也是匠心独具。青铜器作品多完成于80年代。中华宝鼎(世纪宝鼎)、荣氏宝鼎、诚则灵钟、震泽神鼋等等,器文并茂。文人作青铜器,朱先生一人而已。
朱先生对研究金石文字极有贡献。公元前223年秦始皇巡视泰山所刻的《泰山刻石》,小篆原为李斯所写,原文223字,因年代久远,只剩下9个半字。1962年朱先生按宋前165字拓本和《史记》所载全文,逐字考证,补齐全文,与原9个半字浑然一体,令人真假难辨。(见右图)
“从知无止境,务必动灵机”。朱先生善思,以“动灵机”悟得真谛。胸纳自然之浩气,博采众家之所长,出锦簇于毫端。对篆草研究致力尤多,提出“草从篆书出”的灼见,将篆书、草书标准化推进了一步。
(附图片)
补秦始皇泰山刻石(局部·书法)朱复戡
皇帝躬听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体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昆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啼声偕起舞(中国画)朱复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