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一个为农民爱戴的供销合作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5-17
第2版()
专栏:

一个为农民爱戴的供销合作社
本报记者 艾玲
当人们第一次来到广东揭阳县通往潮安县的公路边的曲溪市镇时,很快就会发现有一条行人川流不息、显得格外热闹的街道,在那条街上,梅岗区供销合作社布满了它的门市部。这个供销社,现在已成为全省最大的一个基层社。
揭阳县梅岗区,大部分是经济作物区。土特产中,大宗的有土糖、花生;小宗的有黄麻、菠萝、柑等。曲溪市镇就是该区的中心市镇,同时也是附近三十多个乡土特产的集散地。
解放前,这里土特产完全操纵在当地地主恶霸所谓“四大天王”的手里。农民记得很清楚,那时当土糖盛产的季节,他们大清早从山区挑糖到曲溪,被压价的结果,一担土糖能够顺顺利利地在当天换回四十斤大米或是二十斤肥料,就算交了好运;要不然,等上七、八天工夫,糖质都变坏了还没卖出去。不少农民气得捶胸顿脚,在哭告无门时,往往就把糖倒到河里。解放后,有了供销合作社,情况就完全两样了。一担土糖可以换回一百五十斤大米或八十多斤肥料,农民一提起合作社,都异口同声地说:“合作社给我们的好处实在说不完。”
梅岗区供销合作社自成立那天起,就负担着以收购土特产和供应肥料为主的任务。开始时,全社只有一亿元的资金,困难很大,连百分之一产量的土糖也收购不了。但是合作社明确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思想,用加速资金周转和减少损耗、节省开支的办法,使资金不足的困难,很快得到解决。他们资金周转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头一天收购的土糖,第二天加工为赤砂糖,第三天就运到汕头市,运销到华北等地去。就这样三天周转一次,四个月内,一亿元的本钱便做了八十亿元的生意,收购了全区土糖百分之三十,给农民解决了生产上的困难,同时还组织农民成立了十一个临时的加工厂,把土糖加工为赤砂糖,帮助他们提高了产品的规格。因此,一下子就有两万多人入了社。农民和合作社的关系一天比一天密切,合作社的信誉提高了,业务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三年多来,由一个门市部发展到七个门市部;下面还设有十一个分销站、一个小型碾米厂、四个小型赤砂糖加工厂;资金由一亿元积累到现有的将近四十亿元;社员也发展到四万多人,占全区总户数百分之八十。
经过土地改革分得土地的梅岗区农民,虽然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但生产资料是很缺乏的,尤其是肥料更为缺乏,遇到农忙季节和春荒秋荒青黄不接的时候,那里的农民要靠销出土糖,才能买回肥料等必需品。然而合作社的仓库里已经积压了大量的土糖,谁能想到合作社还会收购呢。这时候,农民不免又盘算着,靠过去那样卖青苗、卖田地或高利借款来渡过荒月,但是梅岗区供销合作社就在农民这样困难的关口,能够本着“不怕赔本,不怕积压,不怕麻烦”的服务精神,研究出一个以土糖换肥料和充分运用资金实行预购预售的办法,给农民做了几件好事。如一九五三年春耕快到时,和农民订立土糖换肥料的预购合同,就供应了一万多担肥料。秋天追肥的时候,又及时贷了八亿多元肥料款。在旱灾和春荒时,派出干部,协助农民兴修水利,一方面号召农民生产自救;一方面以二亿元资金和农民中困难户订立预购稻谷合同,使他们克服了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另外又以三亿元资金借给贫苦农民买肥料;并将社里以前收购的九百担大米无利借给最苦的农民渡荒。农民池广松的母亲,在荒月里,本来打算卖掉二分田,合作社向她预购了五十斤稻谷后,就不再卖田,安然渡过了秋荒。这不仅解决了农民生产上的困难,同时完成了对经济作物区肥料推销的任务,而土糖也在不断改进规格和随着全国人民生活的提高逐渐解决了积压问题。
梅岗区农民也和广东其他各地农民一样,一向习惯于施用商品肥料,该社在这一方面曾作了很大的努力,一方面将库存不足的豆饼作了有重点的供应;另方面教育农民改变旧习惯,开展积土肥运动,逐步扭转了农民“没有豆饼不能增产”的不正确看法,保证满足了全区肥料的供应。刘厝村三天内挖了二万多担塘泥,因而少用豆饼七千五百斤,可换大米数千斤的生动例子,使农民深刻地认识到积土肥可以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加收入。因此积土肥的倡议很快就为农民所接受,官硕乡风巷村全村曾动员了九十多只船出去挖河泥。现在梅岗区的积土肥运动已形成热潮,农民已顺利地进行了春耕春播工作。
梅岗区供销合作社十分注意供销工作方法的改进,集体收购土糖办法,正是他们出色的创造。过去,土糖盛产时,农民争先恐后挑糖上市,卖出一担糖往往要花上一、两天时间,大大影响了农民的生产;更由于秩序不好,也使合作社工作陷于忙乱、被动。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合作社派人下乡宣传集体收购的好处,并运用民主方式由各乡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具体收购办法。如有糖仓的村,经民主评定糖的等级后,分类登记入仓。销出时,按照合同集体送糖到区社仓库,再集体领款或购回肥料、农具等物。没有糖仓的则采取分散保管,集体送糖、领款或购物。这个办法,也被应用来收购粮食和其他土特产,都受到农民热烈的欢迎。
集体收购办法,不仅使合作社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收购量由每天五百担,提高到三千五百担,解决了糖仓不足、资金不能迅速回笼和耽误农民生产时间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农产品收购与生产资料供应的工作,逐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去年年底学习总路线时,该社干部们曾批判了过去轻视经营小农具的错误思想。因此,今年在春耕开始前,就派出干部到各地组织货源,特别重视了组织、领导当地手工业的加工订购农具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组织的各种农具有锄头、水车等共七千多件。为了便于农民购买,该社又成立了三个农具门市部。此外,还设立两个专门修理农具和供应种籽的门市部。
梅岗区社供销业务的不断发展,对于该区农业生产和全区十二万农民生活的提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仅就一九五三年来说,该社供销营业总额已达四百五十亿元,其中供应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就达三百亿元,为农民减除中间剥削二十多亿元(肥料供应不包括在内)。在统购粮食时,供应生产资料如农药、种籽、农具等近五亿元,同时更扩大了工业品的供应,每天都有一亿元以上的资金回笼,而成为国营商业的有力助手。
就是因为这样,农民把合作社完全看作是自己的社。有一次夜里,梅岗区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潮水猛涨,附近农民眼看合作社仓库处于危险中,都冒着狂风急雨赶来抢救。农民张仁厚的鱼塘浸了水,鱼快被冲走了,但他却说:“鱼是自己的,合作社的物资是大家的,救了合作社再回去。”
梅岗区的农民对于谁是剥削他们的,谁是扶持他们,引导他们走向集体富裕的道路的,已经越来越清楚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