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引导农民走出殡葬误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22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读者论坛

  引导农民走出殡葬误区
山东金乡县一中王峰
今年清明节前夕,笔者曾到乡下参加了一户普通农家的殡葬“大典”。一班吹鼓手被请来吹吹打打,且有歌女伴唱。前来吊孝的亲朋好友络绎不绝,挽帐挂了四十多条,纸制品摆了一院子,收礼金五千余元。这户农民为给吊孝的人发白大褂、白孝帽,扯白布三百多米。为款待宾朋,摆酒席二百余桌,就餐者多达一千七百余人。在前往墓地的路上,死者子女捶胸顿足,呼天抢地,一把鼻涕一把泪。到墓地后,随着木制大棺材(内装小骨灰盒)徐徐进入墓坑,那些花钱买来的纸动物、纸电器等被付之一炬,化为缕缕青烟、堆堆灰烬……
据我所知,上述出殡场景时下决非个别。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提倡殡葬改革,移风易俗。“丧事大操大办造成无谓浪费,为死者建坟挤占活人耕地”的道理已宣传多年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遗体、骨灰处理方面也做出了表率,为何人们仍陷在传统殡葬习俗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我认为,这是因为有以下几种心理在作怪:
一是迷信心理。灵魂不死的观念仍在民间广泛流传,有的人还相信,人死后要到阴间接着过日子,家人希望死者走得风光些,往阴间带的家当多一些。
二是捞本心理。别人有丧事,咱随了礼,咱有丧事不大办一下,收不来礼金,岂不吃亏了。
三是从众心理。有些人看到别人都大办丧事,自己也不敢落后,因为如果与众不同,会遭到乡亲们的非议。有话说,树活一层皮,人活一张脸,唾沫星子能淹死人。一旦不孝的名声传遍四乡八村,当事人也就很难挺直腰杆做人了。于是乎,别无选择,入乡随俗了事。
针对群众的心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多做思想工作,把群众逐渐引出殡葬误区。
山东莱西市李庄镇赵旺庄村党支部高举移风易俗大旗,设立殡葬基金,成立殡葬理事会,平均每户殡葬费只用二百元。知情者都为之叫好。遗憾的是,不少乡村干部只注重完成上级分配的火化指标,对群众大办丧事、圈地造坟之举默许纵容,甚而推波助澜,这不能不说是群众旧的殡葬观念长期不能改变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改革殡葬习俗,首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建设,锻造出更多的像赵旺庄村那样的党支部。只有如此,用现代新风取代传统陋俗的日子才会早日到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