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市场经济又一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22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市场经济又一课
天流
3月11日,本版发表了《旬邑苹果怎么了》一文,今天,我们又从大量来稿中,选编出陕西扶风县成广宇有关大片苹果苗当柴烧的来稿。
旬邑的苹果滞销,总结起来,主要原因是流通环节不畅。这类情况,只要对症下药,做好工作,会有大效。扶风一度大红大紫的苹果苗,如今被塞进灶膛,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事情至此,必是农民兄弟对这市场的预期有些心灰意冷,无可奈何了!
从扶风的情况看,问题已经不是流通环节不太通畅,而是市场出了麻烦。供求不平衡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求大于供,就如同前几年的陕西苹果,价高好卖,农民得实惠,苹果苗猛种;一是供大于求,就如扶风现在这样,“九四苹果九五蒜,果苗当柴烧了饭”。这时候,作为生产者的农民,日子就不会那么舒心了。
农产品,特别是类似苹果这类完全面向市场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波动并不奇怪。问题是,无论是对扶风的果农,还是肩负引导农民走向市场重任的各级领导来说,总不能让一亩果苗花费的数千元钱白打了水漂,果苗扔进灶膛,要烧个明白。
明白什么?明白两点:一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农产品短缺将是生产和消费的一个长久的矛盾。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依托市场,胜不骄,败不馁,认真研究市场规律,积极发展生产。倘若一有挫败,便偃旗息鼓,很可能如一些沉不住气的股民,这轮“套牢”,下轮“踏空”,钱包永远鼓不了。
从当前情况看,第二点更具有现实意义,也更有挑战性,即在日益市场化的背景下,农产品相对过剩在一定时候,一定情况下,会成为困扰广大农民和基层工作者的一个主要矛盾。计划经济下,怎样应付短缺,我们比较有经验。现在,像苹果这类农产品,东西多了,卖不出去,又不像粮棉等暂未完全放开的农产品,国家还能兜兜底,我们的经验就不够,办法就不多,就有些手忙脚乱了。
北方有句农谚,叫做“宁种扔茬,不种收茬”。就是说,宁可种上年绝收的作物,不要种上年丰收的作物。这话很有点朴素的辩证法。它说明农产品过剩所造成的危害,并不逊于短缺。东西生产出来了,却坏掉、烂掉,不仅使农民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并且很可能形成下一轮的农产品短缺。所以,类似扶风“苹果苗烧饭”一类的事情,实在是给我们上了一堂市场经济的新课。对这门功课,不仅各级领导有责任学好,以保护农民利益少受损失,保证农产品供应稳定增长,广大生产者也应认真学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