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强农之道在投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22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强农之道在投入
纪永茂
近年来,正当城郊一些乡村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农业萎缩的时候,与福建省龙海市城区隔江相望的紫泥镇却以粮食高产、农业高效的面貌在九龙江畔崛起。
农业强镇的风采
龙海市紫泥镇作为农业强镇首先强在粮食高产稳产上。全镇3.37万亩耕地粮田占3.1万亩,80年代靠“稻稻麦”的栽培模式,跃上“吨粮田”的台阶,90年代实行“稻稻菜”轮作,再创“吨谷田”纪录。5年来稻谷年亩产一直稳定在1100公斤以上。
其次是强在农业的优质高效上。一是种植冬季蘑菇,每年利用1.2万吨稻草(占全镇稻草总量的80%以上)作培养基,种植蘑菇80多万平方米,仅此一项可增收4200万元。稻草身价倍增,“蘑菇土”回田还可以肥地。二是发展冬季蔬菜,每年种植高附加值的出口创汇蔬菜1.6万亩,创收4800多万元。再次是强在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上。1995年全镇农业商品率达80%多,共为社会提供商品粮2.2万吨、肉类产品8000多吨。这些农副产品集中起来,可以养活一个8万人口的集镇。四是强在乡镇企业的稳步高速发展上。以食品工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产值1995年达到5.56亿元,就业劳力1.3万个,分别占到全镇各业总收入和总劳力的74%和47%。
高投入出高效益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抗灾能力、改善生产经营环境,紫泥镇从1988年以来共投入1898万元(不含劳动积累工120万个工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5年前制订的“五化”目标已初步实现。
一是海堤石坡化。近年来先后投入950万元建成38公里的达标堤。二是排灌自流化。在堵江引水的基础上,又花了230万元修建排灌渠道27.2公里,做到排灌分开,80%以上实现自流化。三是运输车船化。全镇两岛、64个自然村联成一体,实现了“船到田头车进村”的夙愿。四是耕作机械化。先后投资80多万元,创办2个农机站和一个维修站,使全镇机耕、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00%和20%。五是技术推广网络化。投资90多万元兴建一个集引进、试验、推广于一体的镇级“五有”农技站,各村组也相应成立农科组,配备农技员,使站、组、员形成网络,自成体系。
农业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为发展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手段和条件。过去种一亩水稻,生产者一季要花10多个工,现在只要4—5个工,60%交服务组织完成。大家惜土如命,寸地必种。自己的地不够种,还向镇外、市外承租3000多亩。
投入关键在乡镇
紫泥镇领导算了一笔帐:现在全镇农业产值虽然只占社会总产值的33.73%,但是,镇村工业产值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占60.17%;在镇村税收总额中,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占63%。农民和镇村集体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分别占到68%和80%;全镇完成的定购粮占全市总量的12.27%。镇领导从这五个比例中领悟到:农业基础地位松不得,农业投入少不得。他们自觉做到时时事事想农业,省吃俭用为农业。1988年以来的8年间,镇财支出768万元,88%投入农业基本建设和发展镇办企业。村财力投入农业基本建设的也都占70%以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