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长勺山断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23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长勺山断想
杜立元
据《左传》记载,在两千多年前,鲁国与入侵的齐国交战,以弱胜强,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
长勺即长勺山,位于现今莱芜市东北30公里处的见马乡。春节放假休息,邀几位朋友来到长勺山,想探访一下古战场的遗迹。西勺山村一位热情好客熟悉情况的同志,领我们一直把车开到了海拔近500米的长勺山山顶。举目四望,当年两国开战的场景早已荡然无存了,尽收眼底的是弯弯曲曲长蛇一样的盘山公路,明镜似的水库塘坝,鳞次栉比的红瓦房组成的一处处村落,还有那平展展的层层梯田和茂密的果园。
这时我看到,有一辆红色的公共汽车在山下的柏油路上由东往西缓缓行进。我想,当年齐鲁交战时这里的交通是极差的,双方将士虽部分乘有战车,也只能是马驾木车,且行走艰难。不然,凭齐国的实力,不会只进入鲁国边界十几公里就被击败了(鲁国得到情报,要做好充分准备,调集军队迎敌,大概也需要几天时间)。
说起两国的实力来,史书介绍,当时齐国比周围几国都要强盛。正因为它自恃其强,才敢于兴兵侵犯鲁国。那么鲁国为什么能够迎战得胜?分析起来,人们往往归功于那个曹刿。
我却不这样看。
我认为记“头功”的还应该是那位鲁庄公。当然,曹刿也应记“大功”。
按历史家左丘明的记述,鲁庄公想迎战齐军时,曹刿还是个普通老百姓。他要主动求见鲁庄公,乡人都劝他说,有执政的人们参谋,你去参与什么?他说,他们目光短浅,不能远谋。于是,他还是坚持去见了鲁庄公。关键问题在于鲁庄公能诚恳地接见了曹刿,并听取了他的意见。当曹刿认为条件具备可以迎战时,他们二位同乘一辆战车上了前线。在战场上,鲁庄公也完全按曹刿的意见行事,结果大获全胜。作为历史和战争的总结,曹刿既掌握了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又采取了避其锋芒,敌疲我打,敌逃我追,及时扩大战果的战术。我站在当年鲁庄公与曹刿的指挥台(当地人这么说)上,好像看到山下东西狭长的山谷里两军正在鏖战。我想,曹刿还选择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地形,不愧为一个高明的指挥员。试想,如果鲁庄公不采纳曹刿的建议,很可能鲁国当时就被齐国吃掉了。
我忽然想起《三国演义》、《水浒传》来。看过这几部书后往往给人一个印象,即刘备、宋江等人,讲智谋和武功似乎都不怎么样。可他们为什么能当“头”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用人。他们能笼络住一班人,不论本事大小,都能真心实意拚死拚活地为其效力。
你说谁有本事?会用人的人才算是真正有本事的人。难怪古今中外都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凡能成就一番事业者,必定重视人才的作用。否则,必败无疑。懂得这一道理的人实在不少,真正实践好这一道理的又为数不多,有的只挂在嘴上,有的不能始终。
我突发奇想:为教育后人,在这山下建个“长勺山之战纪念馆”多好,起码比建那些西游记宫、龙王庙、土地庙、玉皇庙之类有意义吧?话又说回来,就算把当年齐鲁交战的几千名将士都塑成形态各异的蜡像,又能引起谁来参观的兴趣呢?即便有人看,看后又作何感想?
该下山了。这时我才发现,“雨水”刚过,山上刺槐的枝条已开始吐绿,山坡果树的花蕾已开始膨胀,山下田里的麦苗已经返青。虽然这几天连续北风又带来一股寒流,可它们并没有退缩,而是“一鼓作气”地“发展”下去,直至开花、结果,奉献于人类。植物们尚且如此,那么人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