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夜访温县农技夜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24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夜访温县农技夜校
本报记者李杰
温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是继山东桓台之后,长江以北建成的第二个吨粮县。
阳春三月,刚刚下过一场小雨,记者来到了温县。第一感觉是,吨粮县名不虚传,到处小麦长势喜人,微风拂过,碧浪翻滚。
县委书记姚待献介绍说,温县1990年就已实现了吨粮县的目标。为了实现稳产高产,县里决定加大科技投入,让农民掌握科学种田的知识。从1991年起,全县249个行政村,村村都办起了农民技术夜校,几年来从未间断,而且越办越红火。
县农委主任史保国说,现在温县县里有农技推广中心,乡有农技站,村有夜校,组有农民技术员。农民技术夜校已成为农业新技术推广的主渠道。
3月26日晚8时,我们来到了距县城20公里的杨垒乡前杨垒村农民技术夜校。夜校已经开始授课。只见3间大教室里,听课的农民坐得整整齐齐,县农业局植保站农艺师孙冠庆正在深入浅出地给农民讲授小麦拔节期间的一系列管理知识和应注意事项。
课间,我们与农民聊天时问:“农民技术夜校有作用吗?”一个农民说,只要来学就有用,用了就赚钱。青年农民储殿清告诉我们,他以前对科技种田一窍不通。这两年来,他坚持上农民技术夜校,场场不漏。通过学习,掌握了小麦种植的科技知识。他家种的6亩小麦,原来亩产仅300公斤,去年亩产500多公斤。
晚9时10分,我们又驱车来到杨垒乡的北孟村。在村农民技术夜校,农艺师、乡农办赵主任正给农民讲授“小麦拔节期的识别和白粉病的防治”。“怎么这里也是讲授小麦拔节期的管理?”记者问。史保国主任解释说,全县各个村农民技术夜校的课程,都由县里统一安排,每月一到两次,授什么课、讲什么内容,是根据农时季节安排的。当然,每个夜校也可以根据各村的需要安排其它内容。现在正是小麦拔节季节,所以要讲讲有关管理技术。
我们问坐在旁边的中年妇女史秀英,为什么也来上夜校?她笑笑告诉我们,她丈夫是乡水利站站长,工作忙,家里几亩责任田全由她一人来种。原来种田施肥也不少,忙得不可开交,可产量总是上不去。这几年她常来听课,按科学方法种田,家里的几亩小麦,肥料没多上,水也没多浇,产量却上来了,去年亩产超过500公斤。
晚10时,我们到了洋云镇洋云村农民技术夜校。教室里也坐得满满的,男女老少都有,听课都非常认真。经介绍我们知道,镇党委书记张爱华和镇长也在听课之列。
我们与张爱华开玩笑:“这里是农民技术夜校,你怎么也来听课呢?”她答得很利索:“这几年我们镇农业稳产高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得益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而其中农民技术夜校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和镇长来听课,目的就是学习掌握一些农业技术知识,便于指导全镇的农业生产。”
看罢3个农民技术夜校已是晚上11时。返回的路上,我想得很多。按自然条件、土质,温县并不比别的县市好,但能实现吨粮县的目标,关键是他们对千家万户的农民狠抓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