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鸣沙山与月牙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24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鸣沙山与月牙泉
刘军
在蒸发量超过降雨量几十倍的沙漠里,宁静地躺着一弯净水,旱不涸、雨不溢,水的旁边守着一座沙山,两千多年来沙不犯水,且自会奏出丝竹之声,这一山一水共同构成大漠奇观。
到了敦煌,不禁惊叹于人工的精巧和造化的神奇。人与自然都曾选中了这样一块蛮荒之地作为战场,试比高低。人类用原始的手法创造出了千载辉煌的壁画。自然则在沙漠中信手造就了一山一水,山为鸣沙山,水为月牙泉。山与水相厮相守两千多年,山不变形,沙不犯井,成为大漠奇观,两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探求其中的奥妙。
鸣沙山其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长约20公里,最高峰达250米,山峰陡峭,山梁锐如刀刃,山上有水波似的沙纹。当戈壁滩刮起大风,或者有人从山顶往下滑落,沙砾便会发出响声。人类在探求鸣沙的奥妙时,留下了许多传说:相传古代将军率兵出征,几万人马在山下宿营,狂风骤飞,全军人马被黄沙吞盖。从此由山内常发出号角声、击鼓声。鸣沙山由此而得名。
在我国除敦煌外,还有三大鸣沙山。在世界上也有100多处鸣沙丘。日本、苏联的学者都曾做过科学推测和试验,结果都不十分满意。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对鸣沙原因又作了进一步解释,认为鸣沙是一种共鸣现象。风和日丽时,鸣沙山下的泉水在阳光直射下蒸发成蒸汽,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和陡峭弧形(月牙形)的沙山坡正好构成一个天然共鸣箱,外物与沙粒的摩擦所发出的多种频率的声音,总会有一种恰巧引起共鸣箱的共鸣,声音扩大,便成了轰鸣,这就是鸣沙。水的蒸发对鸣沙很重要,湿度大了不灵,如雨后去滑,沙子就不响。
在鸣沙山北面有一翡翠般的清泉,形如一弯新月,宁静地躺在黄沙的怀抱中,这便是月牙泉。泉内水草茵绿,碧波荡漾。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在飞沙肆虐的荒漠,整个村庄都可能在一夜之间被吞没,可月牙泉却“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
在蒸发量超过降雨量几十倍的沙漠地带,为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觉河河湾,原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因地势低洼,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而久雨不溢则是因为有地下水道与泉相通,可以分流之故。
揭开鸣沙山与月牙泉相厮相守两千多年沙不犯井、山不变形秘密的是甘肃省酒泉地区林业所所长韩泽民和妻子吕爱香。他们经过长期的观察认为,月牙泉有东北、西北两个风口,沙漠上的大风进入风口以后,在特殊地形地貌的影响制约下,又分为三股不同方向的风流,沿着月牙泉周围山坡作离心上旋运动,把山坡下的沙流刮上山顶,抛向山峰另一侧,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塌下来的沙子又被送到鸣沙山脊上,而不会往下流,使山永远不会变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