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说“猜想”道猜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24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科技杂谈

  说“猜想”道猜想
陈祖甲
著名数字家陈景润先生因久病不愈,溘然长逝。噩耗传来,令我悲恸。景润先生谢世对我国科学界无疑是一大损失。在他生前,笔者有幸几次造访,为此不能不有所怀念。
陈先生生前在数论方面研究果实甚丰。称著于世的是求解“哥德巴赫猜想”。这是一道世界数学难题,曾被著名作家徐迟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陈先生以毕生精力攻关,完成了世界数学界公认的“陈氏定理”。还差一个台阶,即可摘取明珠。令人扼腕的是景润先生的良愿未成,有待后继来人。
“猜想”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1742年提出来的。其主题是要证明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为两个素数之和。通常称为“1+1”。两个多世纪了,难题之谜至今未揭晓,可见科学上攀高峰之艰难。
科学研究中的猜想,也就是科学界常用的假设、假说。这是科学研究道路上开创新理论必经的关口。当然,这猜想绝非空穴来风。《辞海》中解释:“提出假说必须从事实材料出发,根据已被证实了的科学理论,进行逻辑的论证。假说提出后还须得到实践的证实,才能成为科学原理。”能够成为科学的假设有3个关键必须成立:一、观察到新现象、新材料是新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然而,这些观察到的新现象必须是可靠的,是真象不是假象。二、根据已经证实了的科学理论进行逻辑推断,才能提出假设。三、通过别的实验,也就是说不仅是假设提出者,而且有不是假设提出者的实验验证,证实或证伪才可能产生新的科学理论。
以“猜想”来说,素数是大于1,但被1或本身之外的任何整数都不能整除的整数。比如,2,3,5,7,11……。两个奇素数相加定为偶数。哥德巴赫提出“猜想”是说反过来也对,即偶数可表为两个素数之和。那时,已经证明10000以内的所有偶数都能符合要求。这里首先要断定被加数是不是素数,然后再作下一步证明。但是,素数是无穷无尽的。怎么来证明呢:景润先生曾对笔者谈过,这道题的求解过程极难。首先要找“钥匙”,制造适当的证明工具。他最初用手工操作,演算的草稿用了两麻袋纸,后来经过简化,找到工具,证明了“1+2”,即一个素数加上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为大偶数。这就是“陈氏定理”。不过,这些年还没有找到“1+1”的解题工具。
问题已经清楚,“猜想”也好,假设也好,都是有科学根据的,不同于科学幻想,更不是胡思乱想。科学幻想尚可作为普及科学技术的一种艺术手段。像儒勒·凡尔纳、阿西摩夫等作家的科幻小说,读之让人增添情趣,引导人们追求科学的兴趣,启迪人们的智慧。但科学幻想只是反映了人们的良好愿望,不可能被当作假设加以证实和应用。至于胡思乱想,如被现在某些人吹嘘的发功就能预测、能灭灾等等,那纯粹是引人误入歧途的主观唯心主义。
可叹的是,如今这种胡思乱想,被有些人加上了科学的桂冠。古时候科学不昌明,有些胡思乱想或幻想只有求之于鬼神,产生了神话。对此,我们只当作文化遗产来对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宜多加宣扬。否则,只会教人丧失社会前进的信心。
“猜想”不是胡思乱想,科学技术要受“创新、求实、严谨、周密”的科学精神鼓舞才能发展。以此悼念景润先生,他在九泉之下也会含笑点头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