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今天,我们怎样认识水?——来自水的报道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25
第1版(要闻)
专栏:

今天,我们怎样认识水?——来自水的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何加正
1992年,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巴西里约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里,共同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持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题记
一个小孩用自来水冲洗手中西红柿忽发奇想,问妈妈:世界上为什么会有水,假如没有水呢?妈妈说:不能没有水,怎么能没有水呢?
这位母亲显然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考虑了也不一定答得出。)
生活中,有多少人忽发过这个小孩的奇想,想过这个小孩想的问题呢?
大约20年前,当我们还不怎么关注外部世界的时候,世界上开了两个重要会议,一个是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一个是联合国水事会议。当时发出一个令人不以为然的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
20年过去了,外国怎么样暂不去说它。中国怎么样呢?只举一个例子: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上黄水滚滚,从未出现断流,80年代以来,却几乎年年可见河床干裂;去年竟断流达4个月之久,一年1/3时间成了一条干枯的巨龙。今年一开春,我们又接到了黄河断流的消息,比去年又整整提前了两个多月。干旱、缺水,威胁着黄河中下游大片大片的地区。
危机意识,是一个民族整体意识成熟的一个标志。今天,我们怎样认识水这个话题,是不是该每一个人都来认真想一想了?
从生存环境到面临的现实
中华民族是和水奋斗出来的民族。大禹治水不光记述了洪荒时代我们的祖先向自然宣战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更形成了中华民族万代相传的一种精神。其后数千年,中华民族的兴衰常常都和水紧密相连。治水成了历代统治者治国方略中之要略。
但水带给中华民族的沉重灾难总是没有尽头。史料记载,1949年前的2155年间,我国较大洪涝灾害发生1029次,差不多两年一次;较大旱灾发生1056次,也差不多两年一次。
新中国成立后,亿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前无古人的治水运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46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这一瞬间,我们在中华大地上修建起8万多座水库(历代只给我们留下23座大中型水库);发展灌溉面积5亿多亩(历代只留下2.4亿亩);建设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78座(原来只有都江堰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完成土石方上千亿立方米,如果筑成一米见方的长堤,可绕地球2500多圈。这是何等的英雄业绩!这不是哪个人心血来潮(尽管这当中有很多经验教训),而是生存环境向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人们往往不太介意已经得到的东西。这种高瞻远瞩把握民族生存发展之需的卓见和勇气以及所付出的代价,永远值得称颂。
造物主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为水而付出的代价虽然是巨大的,然而我们面临的威胁更大。既有水多的威胁,更有水少的威胁,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威胁。在农村,一半以上地区的农民还是在没有任何灌溉设施条件下种粮食,产量少得可怜,近于原始;更有部分农民靠守着雨水过日子。神州大地虽有水库星罗棋布,但差不多都是五六十年代的产物,很多水库带病运行,岌岌可危。黄河、长江上游乃至更多的地方严重的水土流失,在日益剥蚀着大地的肌体。去冬以来北方大部分地区少雨多风,以致枯死不少庄稼,春耕难以进行。整个华北地区笼罩在严重的水危机当中。在一些水乡泽国,因污染而出现了“富有的贫困”现象(有关危机的现状我们将专门论述)。
外国有少数学者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我们不能苟同。但他们在谈到中国粮食问题时差不多都提到了水的因素,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重新认识水,已是中华大地上每一个人面临的紧迫课题。
从“农业命脉”到“基础产业”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英明论断。正是这一论断,使水利建设在中华大地上高潮迭起,持续了几十年。
把水和农业联系起来,是中国事实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这一现状决定的,也是贫困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民,第一要解决吃饭穿衣问题这一现实决定的。今天仍不失其应有的意义。
然而,现代化终究要叩响我们民族的大门。改革开放十几年,中国经历了一场经济和社会飞跃式的发展。随着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水利,还仅仅是农业的命脉吗?
90年代初,富庶的太湖、江淮流域一场罕见的洪涝灾害以及其后接连不断发生的旱灾水灾,终于改变了水的地位。人们看到,淹没的已不仅仅是庄稼,更多的是机器、厂房,是布匹、纸张、工业原料……仅太湖、淮河流域,一次大水即造成数万家工矿企业受淹,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加上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411亿元以上。
认识随着实践的推进而变化。一位领导同志在当时的一次会议上沉痛地说,看来,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水利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进而又有领导同志提出了“水利是基础产业”的论断。在199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正式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要把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放在重要战略地位。”这就正式确立了水利的地位。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有关“九五”计划和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建议》中,人们注意到,关于基础产业又有了排列次序的变化。其表述是:“今后15年,必须在以下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一是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水利,在此被列入基础产业的首位。
这是我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化和改造自然目标的进一步明确。人们有足够理由相信,就像当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形成共识而带来多年农田基本建设高潮一样,“水利是基础产业”一旦形成共识,也必将带来我国水利事业的巨大发展。
然而,这个共识有没有形成呢?从“农民的事业”到“全民的事业”
事实上,把水字和农字紧密联在一起的观念今天仍根深蒂固地留在人们脑子里。多数人仍然认为水是水利部门的事,是农业部门的事,是农民的事。
只知用水,不管水从哪里来更是常见现象。用水者不懂节约,污染者不愿花钱治理,对收水费不够理解……
水利投资不足,工程得不到应有重视,物资得不到保证,等等。我国水利事业因此正负重艰难地前行着。现在,黄河已见断流,华北水源告罄,西北干旱少雨,上游水土流失,沿海污染加剧;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108个。
难道我们真的要等到那一天,清晨起来,水龙头没了水;工厂没水停了工;因水源枯竭,大批企业不得不迁移;再深的井出不了水,种子下地发不了芽;因为水而影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吗?
没有全民的水患意识,就难以有我国水利事业大发展;没有全民的理解和支持,没有全党和各部门的统一行动,水利事业就难以摆脱今日之窘状,我们生活中就会遇到更多水的难题。水利,到厂该重新认识的时候了。水利,是全民的事业。让我们中华大地上所有儿女负起全民族水的责任吧!(附图片)
下图为江苏兴化市的标准化农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