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浅谈中国汉阙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25
第12版(副刊)
专栏:

  浅谈中国汉阙文化
陈国生
汉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建筑设施,是汉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种表示尊严的装饰性建筑,通常立于门前甬道的两旁。每阙由正阙和负阙组成,各阙一般有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既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艺术,又是一种特殊的石刻珍品,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汉阙文化是两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华夏文明的长河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阙,最初的名称叫“观”,是“于上观望”之意,又名“象魏”,系“其上具法象,其状巍巍然高大”的建筑,分宫阙、城阙、门阙和墓阙。是汉代的一种独特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树立在大门的两旁,中间门道可以通行。因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缺,与“阙”通。汉代的城门、宫室和显宦的宅第,往往都要立阙,以象征王权的尊严或门第的高贵。阙与长长的廊道互相呼应,使由此通过的人,肃穆之间油然而生。汉阙建筑虽然雄伟瑰丽,可惜的是当时的城阙与宫室系用木材建成,到今天已荡然无存。我们只能从古文献中获得一鳞半爪,至为遗憾,然而不幸中之万幸,汉代除了城阙,宫室的木阙以外,还在宗庙祠堂、墓冢神道立有石阙,石阙不易毁坏,历数千年沧桑,部分得以留存,虽然十不存一,却使我们可以略窥当年的盛景。
据考古工作者统计,目前全国尚存汉代石阙29处,大多是东汉时所建,现存完整的墓前石阙以在今山东省平邑的皇圣卿阙最早(建于公元86年),在今四川省雅安的高颐阙最迟(209年)。这些阙均是当时祠墓或坟墓前的神道阙,主要分布在河南登封、山东平邑和四川绵阳、梓潼、德阳、雅安、芦山、西昌、重庆、渠县、忠县等地,其中以四川最为集中,达20余处,占目前留在我国地面上总石阙的90%以上。著名的四川雅安高颐阙,绵阳平、杨府君阙、渠县冯焕阙和沈府君阙以及河南中岳三阙、山东平邑皇圣卿阙等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阙的外形就像一座古典式的楼房,从上到下可以分为顶部、楼部、阙身、台基四个部分。“顶部”即屋顶,用石材雕刻出仿木的脊饰、瓦当、枋子、檐屋等形状,就像木建筑的屋檐,既有遮雨的功能,又具装饰性。“楼部”象征着楼阁,在石材上雕刻出斗拱、栏杆及人物、图像,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阙身”相当于底层房屋,由多层石材堆砌,刻出模仿木结构的栏额、地栿、立柱,衬托着上面的楼阁显得高大、雄奇。台基代表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夯土台基。整阙的造型上大下小,虽然按一定比例比木阙有所缩小,却同样表现出雄奇威严的气象,可称为最早的缩微景观了。此外由于石阙立于神道两旁,故分为左、右阙。多数阙又有主、耳阙之分,耳阙紧靠主阙而稍矮,显得错落有致。左、右阙隔神道遥相对立,珠联璧合。
当然汉阙对于阐明汉代及汉代以前建筑的具体形象固然十分重要,但汉阙的意义远不止此一端,特别是这些石阙上还雕刻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奇禽异兽、人物故事,具有很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既有反映古代人现实生活场面,也有表现宗教信仰和神话故事的。如中岳嵩山太室阙四面雕刻着人物、车马出行、马技、剑舞以及龙、虎、象、玄武、蟾蜍、斗鸡、犬逐兔等图像50多幅,形态生动,线条流畅,特别是车马出行图描绘了当时贵族官僚的游乐情状和出门巡游时车马相随、前呼后拥的威严气势。这些富有动感的图像,显示出汉代人们的心灵世界,同时也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尤其是四川雅安的高颐阙,为我国现存汉阙中保存最完好、雕刻最精美的珍贵文物古迹,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汉阙上的雕刻,采用了浮雕、线雕、透雕、减地平雕等多种手法,技术十分高超。绵阳的“杨氏阙”有一幅门侍画,画面有一侍女半开门户,露出半边身子倚门向外张望,若有所盼,欲言又止。手法古朴,线条流畅,表现了含蓄之美。同样中岳嵩山少室阙壁遍布雕刻图案,内容丰富多彩,最令人注目的是马戏图,两匹骏马,四蹄腾空,势如飞驰。前一匹马上,少女穿紧身衣裤,作弓形倒立;后一匹马上,少女身体后倾,舒展长袖,随风飘舞。构思巧妙,技术精湛。这些都是汉代雕刻艺术的杰作,也使人们认识到当时文化体育活动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