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诗,在哪里疏离了读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25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诗,在哪里疏离了读者
黄锦卿
在诗的行情走俏的时候,我所在的单位400人有10%的诗读者,现在仅剩我一个人了,相差近40倍。有人挖苦:只要随手扔一颗石子,就能碰着一个诗人的头;但要下一场雨,却不见得能淋着一个诗读者。当今中国,不是诗人的诗人是否太多了,而诗的读者又似乎太少了。这恐怕是当前诗刊难办,诗人难当的原因之一吧?
那么,除了读者方面次要因素之外,诗,在哪里疏离了上帝——诗的读者呢?我认为——有的诗人早已忘记或不愿记取人民是诗人的母亲,诗人为读者服务的宗旨,进而丢弃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时代呼唤什么,人民需求什么,读者关心什么、喜欢什么,他偏不写什么;在题材和内容上与时代和人民、与广大读者较着劲儿、扭着个儿,扬言唾弃“那些旧读者”。本来是平民,却奢望当贵族;本来是凡人,却幻想当神仙。背离时代,背离人民,在属于自己的宝塔尖里玩弄潜意识,在易经八卦里炮制谜语,在外国的垃圾箱里拣拾无味的包装纸……诗人首先在“写什么”方面疏离了读者;读者还不疏离进而抛弃你这个不想服务的“服务者”吗?此其一。
有的诗人偏爱用异化的语言和技巧编造无法解读的诗,“在怎样写”方面疏离了读者。读者第一次读他的诗,觉得很怪,很糊涂,看了一些导读的文章之后,更加糊涂了;再读,早已心有余悸,生怕陷入云里雾中。诗人还和读者赌气:你读不懂是你层次低,我的诗是写给你的下一代读的。读者也会回答:那就等我的下一代长大了你再来写诗吧。诗人抛给读者一层隔离物,读者甩给诗人一碗闭门羹。在那些诗中,常常塞进灰色的情感、阴暗的心理,塞进无病呻吟、无可奈何的伤叹、颓废消极情绪、玩世不恭的胡侃、没落的诱惑、不醒的恶梦、低俗的性暗示等等,精神鸦片似地令人提不起精神来鼓不起劲来,在不知不觉中麻醉了心灵。此其二。
有的人看到类似上述诗人的那些作品,误以为写诗是一种时髦的俏活儿,不必到现实生活中去艰苦地磨练,不必呕心沥血地构思谋篇,把一些流行词汇往天上一抛,按落下的顺序拾起来分行排列一下,就是一首绝妙的诗;这种玩诗的人就属于挨石子的那一群;这种玩出来的诗,败坏了读者的胃口。此其三。
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请诗人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线的主旋律中去,到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去,到千千万万人民的心灵中去,到广大读者需要的多样化中去,用你真的汗水善的脑汁美的灵魂,采撷读者喜闻乐见适合口味的诗的花朵、诗的果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