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唤醒全民族的水忧患意识——来自水的报道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26
第2版(经济)
专栏:

  唤醒全民族的水忧患意识
——来自水的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江夏
今年3月22日,联合国纪念世界水日的中心活动在我国举行。台上,一群小朋友展开了自己书写的条幅:“我渴了”,“我和小金鱼需要水”,“没有水就没有我”,“珍惜生命从珍惜每一滴水开始”……声声稚嫩的呼唤让人动容。
尽管水的除害、减灾、兴利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但解决好水的问题对我们国家仍然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中国水利事业的地位近几年迅速攀升,从农业的命脉,到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再到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排位居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之首。每一次提法的改变,都进一步深化着这样一个认识:水利之兴衰,于国家之兴衰,实在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才确立了这样的认识。
90年代以来的三场大水,年年增加的巨额损失,使新增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一部分打了水漂
一迈进90年代的门槛,老天爷就给人们来了个下马威,年年非涝即旱,且大水之年有大旱,大旱之年有大水。仅是三次流域性大洪水就造成惨重损失:1991年江淮大水,淮河、太湖流域一片汪洋,直接经济损失779亿多元;1994年,珠江、长江、辽河、黄河流域的部分支流发生了解放以来最大洪水,在受灾、成灾面积及受灾人口减少的情况下,直接经济损失骤增,达到1991年的两倍多;1995年,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松辽流域的辽河、浑河、太子河、第二松花江等相继发生了大洪水,其直接经济损失与1994年持平,直逼1700亿元。1700亿呵,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它意味着全国人民辛苦一年,新增国民生产总值的1/3打了水漂!这还是在全国大大小小水利设施的拚死护卫下,减灾几千亿元之后的结果。连年的自然灾害,连年的巨额损失,我们这个并不富裕的国家怎么承受得起?!可是,谁能想到,这些年我们在水利方面的投入,远远抵不上灾害损失掉的零头。
水多为患,水少成灾,水污染祸延子孙,水土流失贻害后世,与水有关的种种麻烦从四面八方涌来
近年来,“增加全民族水的忧患意识”的呼吁之声不绝于耳,可是对于水的忧患实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意识上,由水而生的种种灾难、麻烦已从四面八方挤压过来。
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水灾造成的损失至今仍是第一位的。有防汛任务的省、市、自治区,常常从年头忙到年尾,每到汛期,如临大敌,不敢有丝毫闪失。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洪涝为害更烈。
在大江大河大湖的下游地区,人口密集、城市密集、财富密集,可是聚集于此的全国1/2的人口、1/3的耕地、创造70%工农业产值的企业,却全数处在洪水水位以下几米,甚至十几米。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国的几大江河,多数只能防御10—20年一遇的洪水,黄河下游防洪标准最高,也只能防御60年一遇的洪水。
仅仅是大江大河的支流洪水泛滥,已经闹得险堤险段险象环生,经济损失巨大,一旦干流堤防决口,许多大中城市将难逃灭顶之灾,多年的建设成果可能毁于一旦。这“心腹之患”不除,怎么能有真正的国泰民安?!
在人们年年忙着防汛抗洪的同时,水荒的阴影却悄无声息地加快了脚步,从北方到南方,从海河跨过黄河,从局部蔓延到全国,而且缺水的程度年甚一年。
农业缺水,干渴的土地越来越多。进入90年代,每年农田受旱面积4亿亩左右,受旱面积和成灾面积都比50年代成倍增长。刚刚过去的1995年,本是大水之年,可旱魔依旧不依不饶。南方是先涝后旱,东北是东涝西旱,西北是春旱连夏旱,全国有3000多万亩土地几乎颗粒无收。
工业缺水,每年因此损失产值1200亿元。因为缺水,一些大中企业开开停停。山东淄博炼油厂,其水源地的地下水一度接近抽干。1991年深圳出现水荒,每天的损失就达2000多万元。
城市缺水,全国600多座城市,半数缺水,严重缺水的就有100多座。北京的地下蓄水层,在43年中下降了45米,出现了21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
触目惊心的水体污染,使有限的水资源变得更加短缺。在过去的15年中,淮河及其支流曾发生过大小百余起污染事故,上游一半支流的河水,几乎完全失去利用价值。据统计,目前全国日排放污水超亿吨,其中80%以上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河。
应该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我们所处的水环境,共同营造珍惜、保护、节约水资源的社会氛围
水灾、水荒、水污染、水土流失……像一条条越勒越紧的绳索,威胁我们的生存,制约我们的发展。可是究竟有多少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已经迫在眉睫的危机?
水利部部长钮茂生,不只在一个场合谈起过这件事:辽宁抚顺有家工厂,去年7月投产,8月份便遭了水灾,恒温恒湿的电脑车间一片泥泞,昂贵的仪器设备都泡了汤,“可是洪水水位还没超过窗台呀,几个麻袋就可以堵住的,可这么基本的防范意识、防范措施都没有……”。
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是,南方的一座中等城市,一个夏天洪水几进几出,反复受灾,上年国民收入的1/4随水而去。事后方知,这座屡屡受洪水侵扰的城市根本没有设防。
黄河断流期间,从干涸的下游往上游走,大水漫灌的景象仍时有所见;下游的东营市,去年30万亩水稻因缺水插不了秧,损失上亿元;中游的德州市,为度过水荒,被迫减量供水,100多家工厂停产减产,损失工业产值6亿元,可是引一吨黄河水,居然只需要2厘钱!
有福气的首都居民,只要拧开水龙头,随时都有清水可用,而且水费便宜,任其流淌也不会心疼。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北京市人均占有水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3,比大半国土是沙漠的以色列还少20%。
水忧患意识的普遍淡薄,这才是更值得忧虑的。居安尚且当思危,如果已经身处险境,还浑然不知,这难道不是更可怕的事情吗?
水情是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让更多的人明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水环境,知晓我们解决水问题的特殊难度:
首先,频繁的水旱灾害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基本水情,这是由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甚至与一些同纬度的国家相比,我国的降水在时空分布上也更不均匀。全年60—8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的3个月,集中在人多地少的东南地区,结果往往暴雨成灾。但到了需要水的时候、需要水的地方又可能赤地千里。
其次,十二亿之众的人口,需要土地,需要粮食,需要生存空间,于是毁林开矿、垦草种粮、围湖造田的事情屡禁不绝,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的活动,过去蓄滞洪水的一些沼泽、湖泊日趋萎缩,有的甚至完全消失;不少滩地、河道种了庄稼、建起村镇,洪水被逼得无路可走,四处漫溢。这种人水争地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
再次,我国的综合国力,决定了我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兴利除害的能力。如果有足够的实力,我们可以把坝修得高高的,把水库修得大大的,以拦洪蓄水。可实际上我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还不到20%。这方面的差距不是短时间能够消除的。
我们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水,已经日益成为影响全局的瓶颈。我国每年发生的自然灾害大半与水有关,且造成的损失占8成以上;每年粮食的丰歉状况与当年遭受水旱灾害的程度基本吻合;全国7000万贫困人口,其中绝大多数与缺水有关。增产粮食、绿化荒山、脱贫致富、发展工业、建设城市……一切经济活动都得算算水帐,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布局,必须把水的因素考虑进去。
警钟频频响起,一阵紧似一阵。该是唤醒全民族水的忧患意识的时候了!让我们尽快行动起来,调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营造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社会氛围。为了我们民族的生息,为了我们国家的富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