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生活的馈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26
第12版(副刊)
专栏:“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选评

  生活的馈赠
杜学文
现在,文艺创作中的贵族化、脂粉气,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受到了观众与读者的厌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作品严重地脱离了生活,或者平面地展示豪华别墅,洋车小姐,或者沉湎于一己之得,去吟写床单喷嚏,花裙保姆,或者干脆在历史的故纸堆中编造所谓的现代神话、鬼话……总之,我们的文艺创作在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反映当代人的精神情感等方面,呈现出一种严重的“缺席”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看山西省入选“五个一工程”的文艺作品,就会感到一股清新纯朴之气扑面而来。它们带着生活的真实,带着当代人顽强坚韧,奋发向上,改造自然,升华自我,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与鲜活,走入了千家万户之中。这些作品之所以催人泪下,动人心弦,正是它们的创作者坚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挖掘、捕捉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闪光点,把握住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是生活造就了这些作品,是生活养育了这些艺术家。
电视剧《沟里人》取材于山西陵川县锡崖沟人民几十年前赴后继挖山不止,终于打通出山之路的真实故事。这种百折不挠,坚强奋进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艺术家的心灵。他们从锡崖沟人身上看到了中国走向富裕,走向繁荣的必然,感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一种精神。他们多次沿着蜿蜒曲折、回环跌宕的山路,冒着大雪,顶着寒风,深入到锡崖沟,与那些朴实的山民们彻夜长谈。他们登上围裹着锡崖沟的大山,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壮阔与锡崖沟人战胜自然的崇高与伟大。生活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最好的主题,提供了最为动人的形象和语言。可以想象,如果他们不是深入到这伟大的人与自然的战斗当中,而是独居书屋,面壁而作,又怎么会拍出如此美、如此动人的作品呢?
现代晋剧《油灯灯开花》是以农村民办教师的生活追求为题材的。青年剧作家张晓亚早就想写一部歌颂民办教师的作品,但是几易其稿,均不成功。最后,他背上行李,带上干粮,深入到山庄窝铺的村舍民校之中,当起了“民办教师”。特别是一位教了一辈子书,以至于熬瞎了双眼的民办教师,深深地打动了剧作家的心。在这位教师的身上,他找到了自己艺术情思的支点,感受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找到了支撑我们共和国大厦的坚强基石。他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动,为我们拥有这样一批高尚的普通劳动者而动情。他用自己的笔,酣畅淋漓地塑造了一位以事业为重,以祖国的未来为重的普通民办教师的动人形象。
尊重生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感应时代精神,启迪艺术的灵感,已成为山西作家艺术家的追求。特别是近年来,山西的作家艺术家纷纷走出书斋,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工矿农村和重点工程建设工地去接受教育,慰问演出,在与生活的热情拥抱中,丰富了他们的创作,激活了他们的灵感,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改造了他们的人生观、艺术观,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青年作家张平几年内数次深入汾西县,创作出了优秀的长篇小说《天网》、《法撼汾西》之后,又多次深入到大同市福利院,写出了催人泪下的长篇纪实文学《孤儿泪》。山西省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们深入到黄河沿岸进行采风,与黄河上的船夫交友谈心,创作出了轰动一时的大型音乐舞蹈诗剧《黄河水长流》。近年来山西陆续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如《好人燕居谦》、《一个医生的故事》、《醋工歌》,以及《沟里人》、《油灯灯开花》,无一不是从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中打捞上来的。他们充分地认识到了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文学艺术创作必须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并且要回到生活中去,回到人民群众中去,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发挥作用。因而,他们把自己的创作之根,深深地植于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
(作者单位:山西省委宣传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