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讲述寻常百姓事——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27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讲述寻常百姓事
——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纪事
本报记者赖仁琼
第一个以普通人为拍摄主体的电视栏目——《生活空间》开播3年来,向观众讲述了千余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然而,许多沉浸或回味于“故事”中的观众并不满足,他们还想知道“故事”后面的故事。
平凡人最值得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可以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正在变革的时代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句话,至少让几亿人听了觉得亲切。”制片人陈虻说,他刚来组里时,栏目还无准确的定位。为此,陈虻发动大家献计献策,他也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但一无所获。就在陈虻给自己限定最后期限的那天半夜,他忽然从睡梦中醒来,抓起笔飞快地在纸上写下一句话。此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了《生活空间》的定位。去年,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特意给陈虻颁发了好点子奖。
在《生活空间》开播之前,电视台还没有一个专门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专栏。随着《老两口走天下》、《百岁老人》、《久远的音符》、《茶博士》、《夏天告别北京》、《评弹艺人跑码头》等节目的播出,观众被片中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深深打动着。那些看似平淡的故事,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让人在无穷的回味中思考生命的价值。
“如果对生活没有热情,不可能对作品充满感情。”摄像毕鉴峰说:“能打动观众的地方,首先打动了我们。”《生活空间》的编导、摄像多为年轻人,有的走出大学校门才几年,在拍摄普通百姓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情感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拍片不是表现自己,而是发现生活。”陈虻这位《生活空间》的当家人对电视有较多独特的思考。他认为,平凡人最值得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可以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正在变革的时代。
为了拍摄《久远的音符》,孙华拉、李晓明与研习古乐的农民一起睡土炕、拉家常;为拍摄《老家》,叶庆华跟随那位大学生到了河南扶沟乡下老家割麦、卖瓜;为拍摄《评弹艺人跑码头》,倪俊与跑码头的艺人一起挤火车、长途汽车……虽然被拍摄者不是英雄豪杰,未干出轰轰烈烈的业绩。然而,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们为《生活空间》提供了真实、丰富的素材,从而为观众展示出一幅幅清新、自然的人生画卷。
纪实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贴近普通人的内心就会发现真善美
一些观众看到特别喜欢的片子,常常打电话给《生活空间》,也有影视界同行问陈虻:“你们如何把纪实片拍得如此自然、流畅?”陈虻说,纪实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的拍摄对象几乎从未上过镜头,但在摄像机前却如此放松,关键在于编导、摄像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表达了一种对被拍摄者的理解和尊重。平凡人看似普通,但贴近他们的内心就会发现真善美。
从未见过尸体的编导鄢曼要拍一个与太平间一墙之隔的家庭,看管太平间的李秀珍原本同意拍摄,但不知何故中间又突然变卦。鄢曼遭拒绝后并不放弃选题,而采取交朋友的方式与李秀珍及其家人沟通、熟悉。鄢曼极善“感情投资”,她擅长烹饪,便到农贸市场买些菜拿到李秀珍家大显身手,人家吃了她的自然“嘴短”。后来,《我爱我家》在他们真诚、友好的交往中顺利拍完。李秀珍说:“你们以后不来了,我还真不习惯。”如今,李秀珍常打电话给鄢曼,连女儿的婚事,儿子的就业等都要征求鄢曼的意见。而鄢曼也时常在同事们面前我们家长我们家短地念叨,好像自己已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
虽然《生活空间》播出的节目并非个个都精彩,但每一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片子,拍摄过程大都十分艰难。剪成6集的《母亲》拍了70多本可播放2000多分钟的素材,编导海天等人前后7次去天津,拍摄、制作历时半年。谈及此片的拍摄,海天说,那位90多岁的老太太状告子女不赡养,而几个子女虽成被告却各有各的苦衷或理由,因他们最初受到传媒和公众舆论的一致谴责,所以采访经常遭到无礼拒绝。
功夫不负有心人。也许是海天的真诚、执著打动了对方,在深入采访拍摄中,他们有许多发现,也有许多感悟。老太太的二女儿看似厉害,但却对自己有残疾的独生女十分疼爱。老太太40多岁守寡,含辛茹苦将子女抚养成人,但在垂暮之年不仅不能与儿孙同享天伦之乐,反因家庭矛盾引起法律纠纷。法院判决后不久恰值“五一”,老太太满以为女儿会来托老所接她回家过节,但一直等到傍晚,谁都没有去。在失望中老太太给自己找了个台阶:“她们都挺忙,各家都有各家的事儿……”此情此景使在托老所跟踪采访的海天感慨万端。他说,这部长片真实地纪录了这个家庭的一段生活,尽可能展示了每个人生存的合理性。片尾有这样一句话:“新的一天开始了,又有许多新的生命诞生,又有许多女人做了母亲。”这句话很平常,但却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观众去思考:今后应当怎样做子女,怎样做母亲?
选择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虽然大家吃苦受累,但却无怨无悔
在《生活空间》组,拍摄、制作节目与其说是一种工作,不如说是对生活的一种体验。这些讲述老百姓故事的人自己也有许多故事,而这些故事无一不饱含着他们的热情、真诚与艰辛。
《生活空间》的拍摄对象全是老百姓,久而久之,老百姓的生活也感染、影响、改变着他们。编导郭佳说,上大学时自我感觉良好,来《生活空间》后不仅学会了拍片,还学会了换位思考。她十分感慨地说:“我发现自己变得善良了。”
几乎每一个选题都会使编导倪俊引发片子以外的联想:《蹬三轮的小伙》、《滑翔队》、《离婚》……毕业于戏剧学院的倪俊从中感到,生活远比想象的要丰富、复杂得多。
因为热爱电视才来《生活空间》,这是全组人员的共同感慨。他们说,选择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虽然吃苦受累,但却无怨无悔。《准备高考》有这样一组镜头:考生复习功课到凌晨3点后上床睡觉。第二天早上6点考生起床,字幕打出“第二天早上6点”。原来,为了保证连续拍摄的真实性,编导樊馨蔓、摄像杨林当时没地方休息,一直坐在考生家的客厅。
“拍老百姓的故事我不断被感动,被净化。”编导叶庆华说,他原在地方电视台拍专题片,来《生活空间》后,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观察,发现并提炼生活。学会讲故事的摄像李晓明认为,真实不是简单的煽情,必须用“心”去拍摄,片子才可能真实感人。
老百姓的故事不仅老百姓爱看,文化人也爱看,而且一些专家也说好。真实、自然、平和,这既是《生活空间》的栏目风格,也是摄制组30来位创作者的品格。(附图片)
左上图:《生活空间》全体人员合影。
左下图、下图:《生活空间》工作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