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徐恒昌“当官”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27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徐恒昌“当官”记
本报记者程曦
今年32岁的徐恒昌当上吉安市长塘乡大塘村党支部书记,还是去年10月的事。此前,他也算个“官”,而且还是“京官”呢。
1987年,24岁的徐恒昌从部队退伍回家,单枪匹马到北京做起贩菜生意。由于菜的质量好,价格低,而且雨雪冰霜、春夏秋冬从不歇脚,生意越做越大,连钓鱼台国宾馆用的菜都是他送的。徐恒昌在北京又贩菜,又开餐馆,还开公司,成了吉安老乡公认的“头”,被戏称为“菜帮帮主”。
1992年,为管理好6000多人的“贩菜大军”,吉安市专门设立吉安长塘乡驻京联络处,成立党支部。徐恒昌就当上了联络处主任。这主任没有级别,没有工资,但什么都要管,从计划生育一直管到业务协调和接待客人。自“当官”以来,不但没有从中赚到“一两银子”,反倒贴上了十几万元,但他并没有因赔钱而递交辞呈。
徐恒昌在北京活出了“人样”,可大塘村的贫穷在吉安市依然榜上有名。为了大塘村也能有个“村样”,上级领导想到了徐恒昌。这回,徐恒昌犹豫了,回村当支书,意味着放弃8年奋斗打下的江山,大塘村欠债1万多元,18年没有发展一名新党员,许多人关心的是有没有救济款。这副烂摊子,谁愿意来整治啊?可最后,徐恒昌还是经不住地委王书记“三顾茅庐”,走马上任。
村里穷得丁当响,如何干事业呢?徐恒昌变起了“戏法”。
吉安市商品交易会搭建竹棚工程要招标,徐恒昌灵机一动,制订方案投标。结果,大塘村一举夺标。二天半完成任务,既得到商品交易会组织者的称赞,又挣了1万多元钱,还清了两年欠债。
针对村里要地没地,要钱没钱的情况,徐恒昌想办法争取到150万元贷款,利用邻村的28.3亩土地,建起了甲鱼养殖场,又利用甲鱼池与邻村的养甲鱼大户合作,引进资金750万元,还引进养甲鱼技术。徐恒昌的“小九九”是:3年后收回贷款,每年还可以为村里创收30多万元。
他还团结村干部,带领村民们修了路,办起砖厂、果园。在计划生育、旱床育秧技术推广方面,大塘村也从后进变成先进。这些事情,是徐恒昌上任不到6个月办成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