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对“天人合一”的不同理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27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动态

  对“天人合一”的不同理解
周溯源李炳清
近年来,关于“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学术界对其思想渊源、发展阶段、基本内容、历史作用、“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关系等均有不同的理解。现把不同理解者的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一、“天人合一”中的“天”和“人”,含义是什么
天人关系的中心问题,是把“天”看做是有意志的至上神呢?还是把“天”看做无意志、无目的的大自然。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大概始于夏、商时期。从西周时起,“天”的概念就有两种相反的含义。一种是有意志的天神、天命、天道,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即古文献上说到的“茫茫的苍天”。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与“人”的含义是什么?当前,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天”就是指大自然,而“人”即指人类,“就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凡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一。“天人合一”命题是北宋张载在他的《西铭》篇中明确提出来的,但其思想渊源甚为久远。如孟子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命题,认为人的心、性与天相通。但有些学者认为,其源可以追溯得更早,如有学者认为,“应以《周易》和孔子为第一”。“天人合一”不否认人与自然的区别,但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天”是指封建伦理道德。“人”是“宗法关系的个体承载者和能动的维系者”。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与“主客”、“自然和人”虽有部分重叠,但并不是一回事。“天”被神秘化、伦理化了,“人”也往往被剥夺了主体性,或被唯心地注解了。有的学者说,儒家“天人合一”论的直接目的是要维护封建制度的神圣性,是要以“顺乎天而应乎人”作为经世的标准。无论是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还是《易传》的“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无论是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还是程颢的“天地万物一体之仁”,都是以天人感应或伦理本质上的天人同构为共性的。这实质上是封建人伦放大到天命的高度。
二、对“天人合一”论的不同估计
由于对“天”、“人”解释不一,导致对“天人合一”命题的理解大相径庭。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对“天人合一”说基本肯定。有的学者认为,西方文化被其占主导地位的分析思维模式所支配,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暴烈索取。在西方文化主宰下,全世界范围内生态严重失衡,已经威胁着人类未来的发展和生存。这些弊害表明西方文化行将衰落。而“天人合一”思想是有利于西方思维模式的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天人合一”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也是“国学”的精髓。
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对“天人合一”则基本否定。他们认为,“天人合一”在古代主要服务于政教伦常,协调人际关系,建构社会秩序,生态平衡并非主要方面,从生态平衡等角度讲“天人合一”,是将古人现代化。这些学者强调,“天人合一”的主导方向不是引导人们探究自然之理或道。从“天人合一”的思想方式出发,导致传统儒家在观念上把科学与封建政治连接在一起,只能阻碍科学发展。
另有一些学者则持较为中和的观点,既肯定“天人合一”说的积极方面,也揭示了其不足。
三、能否以“天人合一”、“天人相分”来区别东西方文化
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文化基本上有两大体系,即东方文化体系、西方文化体系。东方与西方思维方式不一样。西方强调分析,越分越细;东方讲究综合,讲整体概念、普遍联系。“天人相分”(或曰主客二分)是西方文化的特色;“天人合一”(或曰主客混沌),是东方文化的特色。“天人相分”唤起了人征服自然的能动性。这既是西方科技发达的文化根源,又是当代西方文明走向衰落的文化症结。“天人合一”则导致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既是中国科技不发达的文化根源,又是中国文化在当代走向世界的依据。西方文明之器(科技)与中国文化之道(天理人伦)相结合,是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样分是一种任意的虚构。第一,“主客二分”不能涵盖西方文化的特色。在把握主客关系问题上,古代东西方哲学及文化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第二,“主客二分”的科学主义态度,并不是直接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文化症结。实际上,当资本家的发财欲使他掠夺性地向自然索取资源时,“主客二分”论尚局限于哲人的书斋里。反过来问:主客混沌或“天人合一”就可以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吗?在所谓“天人合一”的文化古国,那些急于脱贫的人何曾想到天人和谐的祖训而放慢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呢?第三,中国历代也有“天人相分”的观念。如春秋时期就有子产的“天道远,人道迩”之说,战国时有荀子的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之说,唐代有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预”和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之说。这些绵绵相续的“天人相分”的思想,并没有导致中国出现西方那样的近代科学和近代工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