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芯片业厚利不常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29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札记

  芯片业厚利不常在
周德武
把90年代上半期的半导体芯片工业比作一架印钞机器一点也不过分。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被称作集成电路元件主体的芯片需求量急增,从计算机到通信设备,从微波炉到电饭煲,芯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产品之中,极大地改变了产品的结构和功能。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约有2000亿块芯片投入使用。芯片价格在这股浪潮中一度陡升。有关材料显示,1995年全球芯片产值高达1500亿美元,利润率也从1990年的16%上升至去年的60%。
在高额利润引诱下,一些新兴工业国家纷纷上马芯片工厂,指望也能为它们带来滚滚财源。然而,最近几个月,芯片市场却持续疲软,最普通的芯片去年11月的价格为13美元,12月跌到12美元,今年3月仅卖9美元。起初人们认为这只是暂时现象,习惯于看涨的商人们在连遭挫折后终于认识到,这场不期而至的大萧条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期。于是,制造商们纷纷推迟工厂扩建计划。美国最大的芯片生产厂家英特尔宣称,它将推迟完成一项耗资达2.5亿美元的综合工厂建设工程,日本富士通公司也宣布推迟在英国建一家同类型的工厂。
芯片价格回落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过分畸形价格的矫正。当80年代美国IBM公司掀起微机革命的时候,日本公司凭借其资金及技术优势,以低廉的价格向美国大量倾销芯片,后在美国公司的压力下,美国对日本芯片征收100%惩罚性关税。为避免更大损失,日本被迫缩减产量。在关税等因素的带动下,美国芯片价格陡增300%。然而一些美国芯片公司并不满足于在美国政府保护下坐收不薄但却有限的利润,转而大量生产附加值更高的微机,结果是世界芯片更加紧俏,价格再度攀升。在畸形价格的驱动下,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厂商跃跃欲试,现已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世界芯片供应量在迅速增加,但芯片的需求并没有出现新的变化。虽然去年微软公司推出“视窗95”,但计算机厂家并没有表现出多少热情。这与微软公司第一次推出“视窗”时所产生的对芯片的旺盛需求形成鲜明对照。据行家分析,由于与“视窗95”相配套的硬件成本太高,加上微软公司正在开发新产品,许多厂家处于观望状态。既然芯片消费大户的计算机厂家无动于衷,芯片价格的跌势也就在所难免。
芯片素有工业界“粮食”之称,其价格大幅度下滑,对生产厂家无疑是一打击。从目前情况看,指望短期内芯片价格反弹是不现实的。由于芯片生产周期长、投资大,势必造成芯片生产厂家对芯片市场价格反应“迟钝”。目前建一个新的芯片综合加工厂需要10亿美元之巨,一旦上马难以半途而废。
为冲出芯片生产的怪圈,世界一些著名的半导体生产企业开始探索联合经营模式,如美国的IBM和日本东芝公司、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与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正在谈判建立芯片生产大联盟,此举一方面可以节约重复建厂的高额花费,另一方面使芯片生产者与用户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以便对最新的信息技术作出快速反应。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随着半导体、计算机、通信、家电等产业的进一步渗透和融合,信息产业部门各自为战已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唯有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和协调才是生存和发展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