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站在虎门炮台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4-29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站在虎门炮台上
赵宗礼
1996年3月20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举行的海、陆、空联合军事演习的第三天,在这个极不寻常的日子里,我有幸去广州参观了156年前鸦片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虎门炮台。
这一天,我从广州市区的梅花园乘车出发,沿广深高速公路向南行走87公里,便来到东莞市的虎门镇,虎门炮台就布设在镇南3公里处的海口一带。原来虎门炮台是蛇头湾炮台、南山炮台、靖远炮台、威远炮台、镇远炮台、鹅夷炮台、横排档炮台和九门寨炮台的统称,因为都布设在由水路进入广州市的咽喉——虎门海口一带,所以就叫做虎门炮台了。
我沿着威远炮台的巷道缓缓而行,参观了保存依旧的炮座,2500公斤重量级的“克虏伯”大炮,以及炮台的拱门、炮洞、交通暗道、地下巷道和兵房遗址,并乘快艇到对面横档岛的炮台上,远眺了威远、靖远炮台的整体雄姿。此时此刻,在我面前似乎又重现了英军首次侵入虎门海口时,林则徐、关天培领导下的广州军民奋勇抗击英国侵略军的壮观场面:“开炮!”“开炮!”随着一阵阵沉雷般的“轰隆”、“轰隆”巨鸣,靖远、威远、镇远;南山、蛇头湾等炮台上的几百台大炮一齐开火,敌舰上顿时一片火海。但是,穷凶极恶、丧心病狂的英国侵略军从几千斤、几万斤重的新式大炮里射击的各种实心弹和爆炸弹也纷纷飞落到虎门口各炮台上,炮火中一批又一批的抵抗官兵中弹倒下了,鲜血在各炮台上流淌。然而,暗道里一批又一批的官兵冒着炮火奋勇上前,前赴后继,死死守着各自的炮位,装药、瞄准、点火、开炮……当年林则徐、关天培就是靠着这些笨重落后、全系滑膛和前装药的老式大炮,竟把一支拥有29艘军舰,80艘辅助船,火炮技术已很发达的万余人英国侵略舰队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出了虎门海口。
我站在虎门炮台上,海风习习,惊涛拍岸。遥想当年鸦片战争的屈辱结局,怎不叫人义愤填膺。英国人向我国倾销鸦片,赚我白银,毒害我人民,林则徐虎门销烟,理所当然。然而,英帝国主义倚仗“船坚炮利”,悍然向我国发动了海盗式的侵略战争。当时,虽然中国工业大大落后于英国,然英国的幅员、人口和军队仅分别是中国的1/30、1/16和1/8。更何况,英国仅仅是一支万余人的海上舰队,进行的是一场迫使清政府屈服的局部战争;清军在本土作战,可以依托各地诸如虎门炮台群这样的预先修筑的国防工事,凭借熟悉的地形、补给方便、得道多助等有利条件与侵略军作战;英军出师不义,又远离本土,交通阻隔,补给困难,人生地疏,水土不服,无天时、无地利,更无人和。窃以为,清王朝如果能正确认识和估量敌情,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诸多有利条件,倾其全力对英作战,就能够化不利为有利,是完全可以彻底打败侵略者的。令人十分痛恨的是,腐朽没落、毫无骨气、文官贪财、武官怕死的清政府,在定海失陷后惊慌失措,魂飞胆丧,竟按敌方的意志把战争的责任归咎到有胆有识、功勋卓著的林则徐身上。错将林则徐撤职查办,还奴颜卑膝地割地、赔款、开埠,作出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罪恶勾当,从而把中国拖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鸦片战争以后的清王朝的所作所为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而不畏强暴,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林则徐、关天培等民族英雄们,虽败犹荣,可歌可泣,可钦可敬,永远矗立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
我站在虎门炮台上,远眺高楼林立、繁华似锦的虎门镇盛貌,近望正在修建中的气势磅礴的虎门口跨海大桥,目送着星罗棋布般驶来驶往的巨轮和泊船,倍感今日中国发生变化之地覆天翻,更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重任在肩。也深深为能生长在改革、开放之时代,当一个强大自主的中国人之自豪。我坚信,如果当今中国为捍卫祖国统一而受到外来侵略,像鸦片战争那样的历史悲剧决不会重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