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阅读
  • 0回复

田间变车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02
第2版(经济)
专栏:

  田间变车间
段存章詹新慧
闻名全国的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农民用三句话描述了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兴农、务农、富农的丰硕成果:
——“稳住了国家粮袋子”。1995年,粮田面积73.8万亩,比1990年减少了6.1万亩。单产1004公斤,比1990年增加了212公斤。总产74.1万吨,比1990年增加了10.8万吨。这个百万人口的市连续21年向国家贡献粮食超过5000万公斤。
——“装满了居民菜篮子”。以发展大棚蔬菜和无公害蔬菜为重点,面积发展到50万亩,总产25亿公斤。直接与北京建立了“绿色通道”,日进京运菜车辆达200多部,上市蔬菜占北京市场销售量的1/5。
——“富了农民的口袋子”。在寿光种一亩粮食收入2000多元,一个蔬菜大棚年收入两万多元。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比上年增加620元。
前不久,记者驱车在寿光的田野乡间,放眼望去,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有序,向阳一面的塑料覆膜熠熠闪光。公路两旁随处可见塑料大水管哗哗喷水浇田,棚旁的小茅草屋不时的有人进进出出。
车停在钓鱼台村一户农民的大棚前,门上贴着“科技种菜,四季发财”的春联。进入棚内,一派春意盎然,西葫芦、伊丽莎白甜瓜、云豆都在这里温着夏天的梦呢。只穿着一件薄毛衫的女主人孙爱凤告诉我们,这是第三代大棚的试验示范基地,像这里的西葫芦,采用人工授粉,四天就可长一斤,无污染,投资少,产量高。
同车的寿光报记者介绍说,就像工厂的设备、品种、生产规模不断更新、发展变化一样,我们这里的大棚是伴随着科技而“成长”起来的。大棚由最初的土温式大棚到冬暖式大棚,再到如今试验的第三代大棚,采光量、保温性能以及使用寿命都在逐步提高,冬天取暖种菜,到夏天休闲期则遮荫种菜。五台乡农民利用西瓜大棚闲置期种越夏西红柿,每个棚多收5000元。
再说品种也多了,过去只有大白菜大萝卜,现在到寿光“没有买不到的菜”,有些农民还在大棚里栽种花卉、葡萄、果树;种的菜也由普通蔬菜发展到了无公害蔬菜。
生产规模也越搞越大,由小户单个大棚转向大户规模种植。文家乡桑家村桑维俭承包60亩土地,投资60万元,建成西瓜大棚80个。五台乡东毕一村肖洪盛投入10万元,建了10个蔬菜大棚。田间变成了车间,一家拥有了一个金子般的绿工厂。
当车开到寒桥镇北徐村时,突然看见黑绿绿的大片麦田的地垄上种着一行行菠菜,很纳闷是怎么回事。等见到村党支部书记郭元亮才明白,那叫粮菜间作,在麦子没种上之前,在地垄上种菠菜,等到该种麦子的时候,菠菜也长大上市了,卖菠菜的钱刚好用来买化肥农药。
真是寸土寸金啊!郭书记还介绍说:“我们这儿地无闲地,人无闲人。科学种粮关键还要农民去做。我们利用农闲时间把农民组织起来办学习班,请专家到村里讲课。今年‘三八’节还给巧手妇女每人奖励一本科技种田书!我们算过帐,农民投一个工可收入100多元,比进企业上班工资还高!谁说种地不能大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