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超越旧模式——评张策的公安法制文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02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超越旧模式
——评张策的公安法制文学
黄泽新宋安娜
青年作家张策从1979年涉足公安法制文学领域以来,至今已创作200多万字的作品。他的系列中篇小说《无悔追踪》、《无梦生涯》、《无花季节》、《无言寻找》、《无歌之夜》等,凝聚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入思考和艺术上多种追求,同时也显示了当前我国公安法制文学发展的某种新趋势,因而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
当我们阅读张策作品的时候,首先感到他对生活作了多方面富有新意的开掘。从社会的、历史的、精神的、文化的乃至人性的视角,多角度地审视人、审视事件,对生活进行多方位的展示。对作家们常写而为人们熟悉的创作题材,他力求写出新意;而对作家们很少写或未写过的生活素材,他又注意发现其艺术价值而给予表现。《无梦生涯》只是一个中篇的篇幅,却包容了长篇的内容。它概括了四个曾在伪警察局供过职的警员,解放后40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各自不同的命运,全面地展示了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实、性格和命运、新观念与旧积习之间所交织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无花季节》则撷取了三位老公安干部离退休后短暂时间内几个生活片断,通过回顾和联想,展示了权与法、情与法等多重矛盾,折射出他们大半生的人生旅程和彻底的敬业精神,充满时代气息。如果说《无梦生涯》、《无花季节》这两部作品主要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切入生活的话,那么《狼述》、《芦荡深处》等则从人的隐秘的内心和复杂的人性切入生活,提出了一个如何认识人的复杂性的问题。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公安法制文学是一种“情节文学”、“故事文学”,主要依靠故事本身的力量吸引读者;张策则不同,他总是以人物的性格走向和命运遭际来结构作品,表面看来,情节的跳动性大,联系不那么紧密,然而从人物的性格发展看,却是一脉相通、紧密相连的。他不依赖故事去抓人,而是依靠性格的魅力去感染人。《无悔追踪》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特点。作品重在写刑侦人员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威慑并征服特务,并紧紧地把个人命运和历史风云结合在一起,在大跨度的历史进程中塑造了一个无私无畏的感人至深的警察形象。
张策作品刻画人物的成功,与他对人物心态的出色描绘是分不开的。行为描写和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两翼。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生动完整的艺术形象。因此优秀的作家,总是并重这两个方面并使它们和谐统一地体现在作品中。然而具体到公安法制文学,特别是侦探小说,这一文学体裁,要求激烈的冲突、紧张的情节、快速的节奏,把人物的心灵世界作为艺术观照的中心,矛盾交织的焦点,透过人物的心灵历程描绘案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在新作《无言寻找》(《啄木鸟》1995年第5期)中,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作者把叙述的重心由事件进程倾斜到人物心灵,如果恰切地表述其特点的话,可以称之为“心态侦探小说”。这是对侦探小说传统写法的一个大胆突破。
在艺术形式上,张策也有自己的追求。侦探小说,是一种通俗性的文学读物。然而通俗并不是粗俗。他自己对待艺术的态度是严谨的。他注意吸取纯文学的某些艺术手法,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提高作品的艺术品位。
这几年,我国公安法制文学较之过去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整体态势看,还处在转型期,即从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旧模式走向开放和多元的新天地,要完成这个艰巨的艺术使命,还需要众多作家的共同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