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争雄世界海运市场——记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03
第2版(经济)
专栏:

  争雄世界海运市场
——记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本报记者费伟伟中国远洋报记者王玉梅
“COSCO”!“COSCO”!
无论在繁忙的太平洋,还是在僻远的大西洋;无论在濒临赤道的开普敦,还是靠近北极的赫尔辛基,你都能看到标有“COSCO”字样的船舶、集装箱在繁忙地运作。
COSCO,集装箱船队进入世界四强;
COSCO,杂货船队名列世界前茅;
COSCO,干散货船队雄居世界首位;
——拥有近600艘巨轮、航线覆盖全球的COSCO,已跻身当今世界海运三强。
COSCO,就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认清优势
中远很“老”:1961年4月27日成立,新中国远洋事业从此正式揭开帷幕。
中远很“大”:固定资产几十亿美元,运力占我国外贸运输70%,职工多达7万余人。
中远很“难”:航运业投资大,风险大,资金回报率低,国际竞争分外激烈。
“国有大中型企业碰到的种种困难,我们同样都碰到。”中远集团总裁陈忠表坦率直言。
然而,就在这几年国际航运市场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中远人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与“七五”相比,中远集团“八五”期间实现利润增幅高达91.75%。
“大有大的难处,大更有大的优势。”回首中远走过的发展道路,陈忠表如是说。
陈忠表一一列举优势:一是政策好,企业有自主权;二是环境好,可以打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三是基础好,有一支作风过硬、管理基础扎实的队伍;四是信誉好……靠这些,中远这些年来走的是“贷款买船、负债经营、赢利还贷”的自我发展道路。1995年,在美国发行商业票据,筹集资金。通常情况下,发行这种票据须由本国国家银行担保,而瑞士银行鉴于中远的良好商业信誉,主动表示愿意为中远作担保。结果,在美国发行商业票据1.6亿美元。另一家同样表示愿作担保的德国银行,主动向中远提供贷款。
重组优势
就在两年前,世界集装箱运输市场的那些国际大船东眼里还没有“COSCO”。因为中远虽然规模不小,但力量分散在几个地方公司,互相争货源、打价格战。
1993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以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为核心,中国外轮代理总公司、中国船舶燃料供应总公司、中国汽车运输总公司三家“国”字号大企业加盟,中远集团正式成立。借此契机,中远集团作出重大决策:调整生产力布局,重组优势,搞规模经营。“重组”的第一个对象,就是集装箱运输,变分级管理、分散经营为集中经营,五个指头攥起来,向世界航运市场打出一个有力的“拳头”。
这回,就是世界级的大船东也不得不刮目相看了:中远的集装箱航班由原来的每月183班增加到每月300多班,箱运量由年188万箱猛增到1995年的300多万箱,一举跨进世界前列。
在理顺国内“条条”的同时,中远又对国外的“块块”进行重组改造。将原先100多家各自为政的驻外机构,统到设在香港、美国、日本等地的五大管理中心下,形成区域管理公司,还向海运以外的金融、贸易、房地产等领域延伸。中远(香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后,实力大增,不但拿下了香港1100万吨集装箱年吞吐量中10%的份额,还成功地组织了一家上市公司。
生产力布局的大调整,把潜藏的优势充分解放出来。1995年,中远集团利润比1994年翻了两番。
再创优势
1996年1月14日,李鹏总理视察江苏南通船厂,参观了全国最大的15万吨级的修船坞“南通号”。当了解到这个厂已连续3年创修船吨位、人均产值、人均利税、坞修周期四个全国第一时,李鹏总理笑了。
南通船厂仅是中远集团陆上产业的一部分。
陈忠表在中远集团成立后不久,就毅然提出“稳步扩大海上航运业,重点发展陆上物流、金融贸易、工业、房地产业等支柱产业,积极开拓航空运输业”的新的发展战略,要求中远人既善于“下海”,更要学会做“登陆、上天”的大文章,再造新的优势。
仅仅几年时间,中远的岸上产业已经颇具规模。中远首先在修船、集装箱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站稳脚跟。如今中远在修船业堪称“异军突起”,集装箱制造业也形成产业优势,产量占国内总产量60%。
到1995年,中远陆上产业创利已占到集团总利润30%以上,成为继远洋船队之后又一支柱。
中远今年35岁,35年的发展,中远赶上并超过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一个世纪的发展速度,以年运量超过一亿吨的不凡业绩,把中国人的自豪写遍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多个港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