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润物细无声——看《冬冬和“外星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03
第12版(副刊)
专栏:

  润物细无声
——看《冬冬和“外星人”》
童道明
因为商业效益的局限,电视单本剧难求,儿童电视单本剧更难求。因此,像《冬冬和“外星人”》这样从孩子的审美情趣出发但对孩子和大人都有效益的电视剧,就尤其难得。
《冬冬和“外星人”》的片名就很有意味。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曾举“继父进入单亲家庭”作例,来说明他那著名的“陌生化效果”理论。继父李大星闯入由母亲沈明和冬冬“1+1=1”组成的单亲家庭,在孩子冬冬的眼里,母亲也变得有点陌生了,继父更是陌生得像个“外星人”。
第一个让我震动的场景,是冬冬晚上哭着拍门,要妈妈过来和他睡在一起。冬冬拒绝“闯入者”。一时间弄得“外星人”里外不是人,亲妈妈左右不逢源。这就是南京电视台拍的《冬冬和“外星人”》开始时人物间相互排斥、碰撞、矛盾的不和谐状态。
最后结局当然不出我们意料,由于李大星既严格要求又宽厚平等的调教,冬冬和“外星人”成了知心朋友。继父的一片爱心,得到了孩子的一再回报。雨夜买烛,《滋润》插花,庆功点歌,样样动人。妈妈夸冬冬“长大了”。冬冬是长大了,但童心依旧。
中间的过程,有一处倒出乎意外。一次夫妻夜话,大星流露真想有个亲生儿子的愿望。没有亲生骨肉,“说遗憾还不够,简直是残缺”——李大星坦言。单亲家庭有了继父的加入,残缺的家庭圆满了,但继父为了这个三口之家的圆满,不得不把一己的“残缺”埋在心底。家庭是圆满了,但残缺依旧。新的欲望每得到一次满足,旧的缺损每得到一次弥补,就可能派生出一个新的残缺。这就是也有“阴晴圆缺”的人世生活。《冬冬和“外星人”》让我们多少感悟到了圆满也美、残缺也美的辩证。
中国影视圈是一块生成女导演的沃土。《冬冬和“外星人”》推出了盛晓红。
《冬冬和“外星人”》虽不能说拍得无可挑剔,但应该说拍得很有味道。雨景的两次重复也显匠心。雨丝贯穿着人的情思,雨点溅扬起诗的韵脚。提笔作画,李大星接受冬冬提议,起念绘画雨景。这是冬冬与李大星的开始接近。搁笔待灯,李大星接受冬冬赠烛,转念将画作命名《滋润》,这时冬冬与“外星人”已两心相印。
从“雨景”到“滋润”,在我的头脑里勾连出一句杜诗——“润物细无声”。(附图片)
《冬冬与“外星人”》剧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