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巴尔干战争的绵延,使散落在各地的古堡,大多成为锈迹斑斑的文明碎片。然而,杜布罗夫尼克却以其完整、大气和古今浑然一体而独秀于半岛。春到杜布罗夫尼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05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海外游踪

巴尔干战争的绵延,使散落在各地的古堡,大多成为锈迹斑斑的文明碎片。然而,杜布罗夫尼克却以其完整、大气和古今浑然一体而独秀于半岛。
  春到杜布罗夫尼克
胡锡进
开车沿克罗地亚漫长的海岸线向南驶,视线被碎岛一路遮拦,唯有看到最南端山海之间的那个敦实城堡时,亚得里亚海豁然开朗。记者来到杜布罗夫尼克时,恰遇美国商业部长布朗的座机在小城附近失事,天公似有所悲,春雨潇潇。翌日,雨过天晴,登堡临海,望城中连片的白墙红瓦,海鸟鸣晴,人声鼎沸,竟是别有一番前南战争初歇的艳阳春色。
虽然早听说杜布罗夫尼克古堡中住着人,但未曾想到,几千米的砖石城墙内,竟围着现代杜布罗夫尼克的市政府和三五千百姓黎民。这样的人口规模,在今天的巴尔干仍有“城市”之尊。堡内有跑过昔日王宫贵族四轮马车的宽街,更有生动的条条小巷,其窄处可手接两壁,仰望一线苍天。堡内不乏雕像钟楼的经典气派,亦有猫咪睡街、饭店老板娘道口招客的人情世相。老广场是菜市,城墙顶上亦见人家,对着大海赤裸裸挑出“万国旗”。城堡的孩子围着铁炮舞弄木刀木枪,对着古城墙咚咚踢球。
历史大多被精心护在玻璃罩中,高贵的同时显出干瘪,杜布罗夫尼克则多了几分原汁原味的酣醇与质朴。手中的导游小册子说,杜布罗夫尼克始建于公元7世纪,古堡今天的样子,形成于600年前。古堡曾与威尼斯并雄于亚得里亚海,有过“杜布罗夫尼克共和国”的荣耀。它也曾经历被拿破仑攻破等许多巴尔干战乱,但用巧妙外交和“破财免灾”的退敌之术,一次次幸免于难。古堡完整保留至今,该是人有情,苍天有眼。
现代杜布罗夫尼克是一座“无烟大工厂”,城市大致沿古堡两侧循海岸线逶迤伸展50多公里,但居民总数不足5万。若全体市民沿城市排成单人长列,人与人之间能勉强拉上手。而撑满这些空间的,就是如潮游客和他们带来的滚滚财源。初到杜布罗夫尼克,往往留下旅馆、游船多于汽车的朦胧印象。小城的旅舍颇有特色,多为依山傍海的别墅式建筑。由于停战不久,又是初春时节,多数旅馆歇业,开业的旅馆前多有联合国和北约的军车。但舍院中满枝的金桔,修得整整齐齐的棕榈树,以及一条条充盈着沁人心脾幽香的海滨曲径,让人想到这里曾经有过的游人如织的炎炎盛夏。城市官员介绍,全城80%的市民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80年代,小城一年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记者在这里还听到一个透着骄傲的说法:大西洋那边的美国人也许搞不清楚克罗地亚和前南斯拉夫的位置,但只要提起杜布罗夫尼克,他们就会“去过,去过”地恍然大悟。话虽不乏夸张,但杜布罗夫尼克的特殊地位,不容置疑。
越发达的现代文明越经不起一丁点差错。前南斯拉夫战争期间,杜布罗夫尼克遭到来自海上和背后波黑塞族的炮击。与记者在波黑战区的所见相比,城市建筑损失微不足道,但“一炮吓走一万游客”,城市经济损失令人捶胸顿足。战争中最好的1994年,杜布罗夫尼克只接待了7万游客,其中不少还是联合国官员和军事人员。现在,它面临一个新的开始。恰是这个时候,布朗坠机事件使小城的名字上了全世界报纸的头版头条,杜布罗夫尼克又一次让它的潜在“上帝们”倒吸一口凉气。当记者问城市官员对恢复旅游业的展望时,答曰:需要投资,但最重要的是巴尔干政治上风平浪静,也不能再出类似飞机掉下来的差错。如果事遂人意,小城今年的旅游业就可恢复到战前的1/4规模,并呈几何级数增长,到1998年,有望重温战前100万游客的旧梦。这让我想到,杜布罗夫尼克旅游业或许可以反过来看作前南斯拉夫政局的晴雨表。游客重归,意味着前南和平的巩固。反之,该是和平的不测与夭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