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石昆山——石头缝里写人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06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华儿女

  石昆山——石头缝里写人生
本报记者曹照琴王欣
四月中旬,我们采访了青年科技专家石昆山。他不但姓石,而且从小立志玩石,上大学、读研究生,学的是地质找矿工程,毕业后一头扎进基层地质队,与石头打交道十几年,从中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石头给予他回报,带给他欢乐,带给他荣誉: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得“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有5项科研成果获得地矿部成果奖,在国内外发表过40多篇科技论文,其中19篇获得“优秀论文奖”。
今年40岁的石昆山,与石头的缘分开始于他的童年时代。他出生在河南省虞城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当时豫东缺煤烧,一次,邻居一个小伙子从几百里外的密县拉煤回家,进门后刚喊一声“娘”,就累得一头栽倒在地。这件事,强烈地震撼了昆山的心,他暗暗立志:长大一定要上那找煤的学校。
上大学、读研究生,石昆山多次到地质队实习,他熟悉地质队的艰苦生活,他知道做一个地质队员:要有老鹰的眼——穿山透石,兔子的腿——翻山越岭,骆驼的胃——忍饥挨饿,母猪的嘴——好赖都吃。然而,他还是挡不住石头的诱惑。1984年,石昆山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毕业,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谢绝了许多单位的聘请,来到豫西山区探矿三队,成为新中国地矿系统第一个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的研究生。从此,石昆山与石头相依相伴,开始了他的“石头”生涯。
1985年夏日的一天,三队机长汤炎新,拿着一个磨掉了“牙”的钻头直发愁,对石昆山说:“你要是能找到一种方法,让钻头既好用又省钱,那就为我们解决大问题了。”面对工人师傅期盼的眼光,石昆山决心试试。
钻头是“啃”石头的。要研究钻头,首先就得研究石头。石昆山想,石头有软有硬,钻头就该有所不同。一个地质队,一年要消耗几百只钻头,耗资几十万元。如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地层的石头,选择相应类型的钻头,打钻的速度就会加快,钻头消耗也会减少。琢磨几天后,石昆山推出了《依据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优选金刚石钻头参数研究》的科研计划。
要摸清石头的性质,谈何容易!众所周知,石头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类,而每一类又有上百种。要研究,就得上山采集如此众多的石头标本,再一件一件地分析试验,这是一件相当浩繁的工程。石昆山脚踏实地地干了起来。时值盛夏,他爬上熊耳山、首阳山、小秦岭等矿区,钻进又闷又热的岩心库,翻遍数百个岩心箱,采回岩样200多块,足有四五千公斤。没有实验室,石昆山自己动手建起了野外实验室。他在野外实验室忙碌了5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测出各种原始数据31977个。经过计算机处理,他把每一种岩石性质和啃这种石头好用的钻头参数一一对应,列成一张表,叫做“依据岩石性质优选金刚石钻头参数表”。
有了这张表,一个新矿区,没打过钻,只要采几块代表性岩样,测出岩石性质数据,一查表,对号入座,就可以知道这个矿区用什么样的钻头最经济最有效。实践证明,根据优选表选择的钻头,速度提高了30%,寿命提高了25%,打一米岩石的钻头成本由18.5元降到10元以下。仅这一个队,这几年就为国家节约130多万元。
石昆山把优选钻头的研究数据构成数据库,输入计算机,建成了微机管理系统,实现了自动优选钻头。在此基础上,他还设计了一个由14个数据库、80多个实用软件组成的“探矿工程生产技术微机管理系统”。检索汇总一个资料,只要几分钟、十几分钟就行了,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
我们来到石昆山家,三口人住在一间20平方米的小阁楼上,小屋虽小,却充满了温馨。爱人祁爱华,贤淑质朴;女儿石岩,活泼可爱。10多年来,她们跟随着石昆山辗转奔波,跑遍了豫东豫西的山山岭岭,吃尽了苦头,至今仍无怨无悔。难怪同志们称他们家是“祁(齐)连山”,每当妻子开玩笑地抱怨石昆山时,石昆山却风趣地说:“谁叫‘祁连山’挨(爱)着昆仑山呢!”
如今已是河南省地矿厅勘探施工处副处长的石昆山,每年仍要到基层地质队去十几次,他依然离不开山,离不开石。他说,石头缝里有他追求的人生理想,他的事业在那里。
(附图片)
图为石昆山在做岩石力学试验。矿仁摄
张行江,兰州军区某工兵团副团长,入伍21年同官兵一起在黄河天险架设桥梁12座,赢得人民热爱。下期刊登《中华儿女》第八篇《张行江——黄河搏流21年》(此篇为读者来稿)。
《中华儿女》专栏开办以来,读者来稿踊跃,已编发七篇稿件中,有两篇是读者来稿。希望来稿时附上级单位对所写人物事迹的审核意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