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沙珠玉,治沙奔富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06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沙珠玉,治沙奔富路
本报记者马应珊
沙珠玉,这片地处青海高原海南藏族自治州浩瀚沙漠中的绿洲,曾经差点从地图上消失。风沙逼迫,农田淹埋,牛羊干渴而死,不少人挥泪离乡,无路可走的人们,留下来背水一战,苦斗18年,使沙追人跑变为人进沙退。
70年代初,该乡的上卡力岗村、治乃海村的200多户农民,因受不了滚动沙丘的日夜扑打,不到两年搬迁了三次。1984年扎布达村的农民因农田的青苗被风沙淹没,一年种过三次庄稼,但最后还是被风沙吞没,当时沙子已追进了农民的家门,退逃已经没有出路了。
从1985年开始,由全乡9个村的3000多名青壮年农民组成了治沙大军,在乡党委和各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在各条风口、沙线摆开了治沙的战场。
春秋季节是沙珠玉的多风季,也是植树的大好季节。这个乡动员全乡男女老少7000多人一起上,配合主力军植树造林、种刺、栽柳、种固沙沙蒿。经过整整18年的艰苦努力,全乡治理和控制流沙面积31000多亩,植树11467亩。同时种草、种柠条等固沙植物10760亩,还搞出325条全长148.5公里的农田防护林带。这些5层楼高的参天白杨树,将1万多亩农田纵横封网在335个“井”字形田块中,堵住了四周的风沙,粮食亩产由过去的75公斤增长到350多公斤,总产量430多万公斤。这个多年靠贷款、吃回销粮的沙珠玉,近几年来,每年给国家交售粮食、油菜籽、蚕豆等商品粮35万多公斤,同时每年还上交菜牛、羊2000多头(只),羊毛2万多公斤,形成了以林治沙、以林养农、以农促牧的良性循环,生态综合效益也充分发挥了出来,成为全省和全国治沙造林的先进集体,受到了国务院和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嘉奖。
如今,站在沙山上,眺望方圆75平方公里的沙珠玉,就像沙海中的一片绿云。全乡的1200多户农家,全被淹没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和荒漠形成强烈的反差,构成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因而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世界治沙模范乡”的称号。沙珠玉乡的乡长高兴地对记者讲,目前全乡7400多人,人均有树(不算小树苗)896棵,每棵按10元计,等于全乡每人有1万多元的存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