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老学人的心境——书趣文丛第二辑品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06
第12版(副刊)
专栏:我喜欢的书

  老学人的心境
——书趣文丛第二辑品读
王建辉
一段时间以来在做一点翻译的工作,头脑被异国文字弄得发麻,顾不上也未曾读过什么新出的书。间或有几位书友来闲谈,说1995—1996年是一个书话年,有好多种关于书的书出版,煞是热闹。一日与辽宁教育出版社俞晓群通电话,知道书趣文丛又出了新品种,便催他尽快寄赠。不日书到,一气翻阅一饱眼福,总算解了半年不读闲书的饥渴。
这是第二辑,比起第一辑来除了印制更讲究些外,内容上也整齐一些,都是老学人的作品。自然生了一种感谢,因为编者把散见在我不可能都见到的一些报刊上的读书妙文随笔佳作汇为十册,林林总总,足以给我一回精神的会餐以及意料之外的一些惊奇。像谢兴尧《堪隐斋随笔》收40年代所写北大旧事文。
文章是很耐读的,以我之见乃是学者随笔、杂家路数。作者多数是杂家(恕我妄言),而且有好几位或自称杂家(如舒芜代自序),或视自作文为“业余”的自娱,只有三两位做专门学问的专门家,可写起读书随笔来取的是杂家路数。我较为喜欢和看重学者随笔,尤其是老学人的随笔,因为学者随笔既有学者的渊博和儒雅,知识丰富学问精深自不必说,而且是本色文章,刊落浮华,文境更佳,使得文可读,神可传。
从这套文丛里可以得到许多启发。朱健书的开篇是有关“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的话题,这是晏阳初的宏言谠论。吴小如记述游国恩一生治学的口号:“要搞寿世之作,不要写酬世之文。”王佐良说,做学问要有最高标准,简单说就是卓越与为公。我想,读书人仅得此数句,书便不算白读。
谈文说史,由书及人,不可谓不是这套书的诱人处。这不仅是说这套书有近半数篇幅的文字是有关文史的札记(毋宁说是一千册一万册的浓缩),一半的篇幅是写人怀人论人之作;更主要地是说书的作者多为老人,诉说了老人们对于人生的真切感悟,也就是人间情怀。谢兴尧既已视所写文字“为人生旅途之一站也”,金性尧在书的后记里更说:“人到晚年,对于人间友谊的积留,缘分的惜护,有甚于金钱。”舒芜则引述台静农集的一副对联引出感慨:让我们各自在“人生实难,大道多歧”之中走得好一点。吴小如的书最后一篇是《老年人的悲哀》,语重心长地呼唤对于老人的理解。确然,夕阳余照,薄暮时分,老一辈人总是期望年轻人能够理解他们。如朱健文里说代沟并非天堑,一苇便可通消息。这套文集既是老一辈人的心曲,这十册书也是互通心曲的一苇。人至老境,其言也善,而借了随笔这种老人文体,更能抒尽只有他们才能体验到的人生的真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