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总理冒雨看养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07
第2版(要闻)
专栏:

  总理冒雨看养牛
新华社记者朱幼棣
春雨绵绵,绿染江淮。5月3日上午,安徽阜阳利辛县寨东村口挤满了男女老少,国务院总理李鹏冒雨到这里访问农家,考察秸秆养牛的情况。
看完李绍发家的牛栏、培养的蘑菇、氨化秸秆发酵,和他家的粮仓后,李鹏又主动来到了正在牛栏边劳作的李西俭老汉跟前。老汉怎么也没想到总理会来到他家,一时不知所措。李鹏笑着问:“你贵姓?”老汉回答说:“我姓李,这个村子的大多数人也姓李,是‘李家村’。”
李鹏风趣地说:“那我们是本家啦。”
李西俭老汉连声说:“你回‘老家’来啦。”
李西俭老汉家养了4头牛、4口猪、5只羊,还种了10亩地。李鹏问:一头牛一年要喂多少精饲料,多少秸秆,养一头黄牛要多少时候能够出栏。老汉都一一作了回答。总理又问:“除去成本,养一头黄牛一年的净收入有多少?”老汉说:“大概有500多元钱吧!”
环顾四周,总理见李西俭家的屋子是旧的,家里陈设也很简单,便问:“你家的收入也应跟刚才看的李绍发家差不多,怎么没盖新房子?”
老汉憨厚地咧着嘴说:搞“国际主义”啦,先帮儿子盖了新房。娶媳妇没新房不行啊。李老汉很有信心地补充说道,明后年我再盖新房,为自己住。
总理和老汉拉起了家常:“儿女们不在一起,是不是经常来看你们?”李西俭的老伴抱着孙女从人群中挤了进来,快言快语地说:“总理,现在我们的日子好了,逢年过节他们来,还是我招待他们吃饭呢!”这时,一屋子的人都发出了笑声。
有46户农民的寨东村,形成了“畜禽改良、畜牧兽医站、秸秆氨化服务队、农机服务队、示范养殖小区、蘑菇生产小区‘五位一体’”,远近闻名。近年来,阜阳大力调整种养业内部结构,在种好大田的同时,发展以养牛为主的畜牧业,去年全市出栏黄牛100多万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30%。秸秆养牛,牛粪肥田,提高了土地的肥力,从而实现了生态的良性循环,国家计委已将阜阳市的黄牛系列开发列入“九五”重点项目。离开李西俭家的时候,李鹏再次和老汉握手道别,并和他合影留念。
车开远了,寨东村的乡亲们还在雨中伫立着,不停地挥手。
接着,李鹏总理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又来到阜阳飞龙皮革有限公司,考察皮革加工的情况。他说,养牛要进一步提高效益,除了在改良牛的品种,提高出肉率上下功夫外,很重要的是要搞深度加工,系列开发。产品有销路,要提高质量,上档次,形成规模经营。就拿淮北的平原养牛来说,秸秆“过腹还田”,是一个良性生态循环;此外还有黄牛产品的系列加工,要形成种、养和加工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体系,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农民才能依靠发展农业来致富奔小康。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陪同的当地干部说,这一场透雨下得好,如果没什么意外,今年淮北平原上的小麦又是个丰收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