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大风新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07
第2版(要闻)
专栏:

  大风新歌
徐沛周沛生陈荣海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称为千古绝唱的《大风歌》是汉高祖刘邦荣归故里时所作。然而,帝王的光环却没有给这儿带来洪福,反而由于历史上频受旱涝、战乱,特别是黄河泛滥之灾,百姓生活始终处于贫困状态。直到改革开放,经济仍然在低层次徘徊。1994年起,沛县人再也不甘落后,大气魄、高起点地奏响了一曲新时代的大风歌。
江苏沛县是个农业大县,然而沛县的农业多年来滞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上。什么都种,什么都栽,但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形成特色。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抓开发促调整,抓特色上规模,抓产业上水平”的工作思路。西南部地势高,长期干旱,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成为该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1995年8月至1996年3月,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筹措资金5200余万元,一举完成了3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每年可增粮食3000万公斤。此项工程预计3年完成,而仅仅用了8个月。
沛县东靠微山湖,水草资源丰富,经过开发,建成了水产水禽养殖区。西部紧靠黄泛区,建成了果桑和畜牧生产区,栽植果树12万亩,产量达5000万公斤,红富士苹果获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两项金奖,一项银奖。此外,全县境内有8对煤矿,靠近煤矿的乡镇建成了“菜篮子”工程区,西南部乡镇建成了棉花和特种蔬菜区。沛县的蔬菜、果品、水产品等满足了本地的需求,还远销全国不少大中城市,特种蔬菜山药、牛蒡及肉牛等也源源出口创汇。
沛县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县属工业一度管理混乱,经营水平低下,出现严重亏损,工人待岗人数增多,不少骨干企业出现了资不抵债的状况。针对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干脆来了个狠招,一下动了“四项手术”:撤销4家行政性主管公司;将企业中层以上干部由委任制改为聘任制,调任2名乡镇企业厂长到国营大厂任主要领导;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破产;对产品雷同的公司组建企业集团,对那些亏损企业实行租赁、兼并、托管。县四套班子领导每人挂钩两个企业,现场办公,帮扶指导。经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沛县停产半停产企业全部启动,恢复生产,待岗人员陆续上岗。为了扩大县属工业及乡镇企业的对外合作,1994年9月在深圳成功举办了经贸洽谈会,又在南京举办了’95南京国际郁金香艺术节暨经贸洽谈会。1995年县属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3.5%,乡镇工业也出现了新的生机,产值比上年增长79%。
城建相对滞后,基础设施不全,显然与扩大开放很不协调。为此,他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投资4亿元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以一流的标准和“一天一层楼”的速度迅速完成了汉城商都、妇幼中心等20项重点工程建设,拓宽了5条城区主干道,安装了高标准的道路护栏,整个城区实现了“净化、亮化、美化”。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45公里长的市县一级公路的修铺,并修铺了总长170公里的县乡公路,为农副产品的外销铺下了坦途。基础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开放与发展。1995年一年的时间,先后接待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全县新增“三资”企业18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