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农业机器站推动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5-22
第2版()
专栏:

农业机器站推动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 朱炜
在河南省黄泛区东部内,有几大块小麦长得特别好。当地农民这样形容它:“只见麦穗不见叶,在地这边推,地那边就动。”这几块地是由河南省西华农业机器站和国营黄泛区农场第四作业站给西华县南凌村凌黑妮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玉梅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扶沟县汴庄村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代耕的。
西华农业机器站给凌黑妮农业生产合作社代耕的土地有九百六十四亩,给高玉梅农业生产合作社代耕的土地有二百七十三亩;国营黄泛区农场第四作业站为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代耕的土地有四十六亩;都是在去年秋天种麦时开始的。当拖拉机拖着五铧犁轰轰隆隆地开进南凌村代耕的地里时,引起了全村农民极大的兴趣,几百个人闹嚷嚷地跟在拖拉机后边观看,有的人还仔细地测量着拖拉机犁的宽度和深度。当他们看到拖拉机开过,一趟就犁五尺多宽,九寸多深,都惊喜得咂起嘴来,纷纷议论:“旧式犁一趟只犁六七寸宽,至多五寸来深”,“拖拉机犁的地,犁沟是平底,没有格子,深浅均匀;旧犁的犁沟是尖底,忽深忽浅”。当拖拉机拖着圆盘耙把地耙碎耙平,而后又拖着条播机播种时,南凌村的农民更加惊奇了。凌黑妮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一块五百多亩的地,苏联式二十四行条播机在这块地上播种,一来一回就是九亩,费的时间却只有十几分钟。大家看了,一致称赞,都说:机器耕种又快又好,要用旧式耧播种,需要两个人,一匹马,踏踏实实地干一天才行。
南凌村的农民看到机器耕作后,有些人当时就盘算着明年也请机器站代耕。
对于机器代耕的小麦,南凌村和汴庄村的农民非常关心,一有空就溜到代耕地里去看,亲戚们来了,也把他们引到代耕地里去参观。他们还跟自己种的小麦作对比。南凌村有几个生产能手,原先并不服气机器耕种,例如凌黑妮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凌福兴最初就这样说:“机器种的太稠,还用镇压器轧轧,是毁麦种的,保准不打粮。”可是在小麦发芽后,代耕地的麦苗出的齐,长的旺,而全村第一把生产能手凌长种的二亩小麦却缺苗三分之一。凌福兴认识转变了,就把话题改为“保准多打粮”了。周围各村的农民也都说:麦苗铺满地,一定要增产。今春,农业机器站又把代耕小麦进行了春耙,又得了两场春雨,小麦长得格外旺盛。最近他们测算了一下,虽然这些地的土质不好,可是估计每亩平均还可收一百八十多斤。要比农民自耕的小麦多产三十多斤。因此,南凌村的农民提起代耕地,就都眉开眼笑。汴庄村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代耕小麦,是采用“交叉法”播种的,长得更是茂密。农场的技术员测算了产量以后,估计每亩平均至少可收三百五十斤至四百斤。汴庄村农民听到这个数字,喜欢得阖不拢嘴。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康老大娘竟然连觉也睡不着,半夜里还喊着儿子说:“我到咱村几十年,也没见过一亩地能打几百斤!”。
代耕的小麦长得好,很多农民都想着自己的地也能代耕才好。可是大家都觉得:机器是农场的,农民不能使用!去年种麦时,黄泛区农场第四作业站给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代耕以后,汴庄村的农民们一下子心里都壑亮了。关卓生老大爷时常笑着对村人说:“机器开到社里了,咱全村就不愁了!”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们更是高兴的难以形容。有的社员见了人就跷起大拇指幌着脑袋说:“咳!俺社是国营农场领导的!”现在许多农民都知道:农业机器站和农场只给农业生产合作社代耕,因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土地入股,把分散的土地合成大块才能使用机器。于是大家就都商量着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南凌村较好的互助组今春就来了一个大合并,请求西华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三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南凌村合作化的农户一下子就由原来的六十八户上升到一百五十四户,占这个村农业总户数的百分之六十九点九二弱。汴庄村共有六十八户农民,除参加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十四户外,其余五十四户农民都想加入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审查只吸收了三户。其余的农户虽然大都是互助组的组员,可是他们的互助组过去办的不好,有的连评工记分制度都没有,不够入社条件。互助组组员并不灰心,他们说:这不要紧,我们努力把组办好,创造条件争取明年转社。二十几户单干农民也怨恨自己太没有远见,因而加入了互助组。现在汴庄村的农民全都组织起来了。七个互助组,六个已经开始实行评工记分。在国营黄泛区农场第四作业站的周围,扬岗、古城、张坞岗、徐庄等村的农民也积极组织起来。许多人跑到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吸取建社经验。不久就有三个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许多互助组出现。徐庄村四十二户农民也全部参加了互助组。这些新成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都正在和附近农民商量着调换土地,打算合成大块,计划种秋时就请西华农业机器站和国营黄泛区农场第四作业站进行代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