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美经济调整见实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07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论

  美经济调整见实效
本报记者张亮
美国这次经济复苏已持续了5年之久,超过战后前8次经济复苏的平均期,预计今年仍可保持适度增长势头。美国经济调整显然已见实效。
美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美国经济调整的结果。其经济调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联邦政府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二是企业内部加紧结构性调整。
政府调控宏观政策
80年代和90年代初,以供应学派理论为依据的所谓“里根经济学”在美国大行其道,其核心内容是大规模减税。按照这一理论,减税可以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了,联邦财政赤字就自然会减少乃至消灭。而实际情况是,这个时期的经济复苏虽然创下了战后最长纪录,但同时也给美国经济埋下了“定时炸弹”——天文数字的国债。由于减税和大规模扩充军备,财政赤字连年膨胀,致使国债在里根和布什执政的12年间由不足1万亿美元骤升至3万多亿美元。
1993年克林顿总统上台后不久,就提出了以削减财政赤字为中心内容的“振兴美国经济计划”,并将经济安全列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中的首要支柱。在公共投资方面,政府用于科研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开支大增。在克林顿看来,削减财政赤字可以促使长期利率下降,刺激企业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3年来,联邦财政赤字逐年下降,已由1992年的2900亿美元减至1995年的1600多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3%,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最低的比例。尽管朝野双方在如何削减财政赤字问题上有很大分歧,但在实现预算平衡这一目标上已达成共识。所以,无论谁当下届总统,联邦财政赤字都将呈缩减趋势。
财政赤字下降,增强了联邦储备委员会(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杠杆调控经济的能力。它确定的目标是,实现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适度增长。联邦储备委员会认为,2.5%左右是美国经济的最佳增长率,若保持在这个理想水平上,经济既能持续稳定增长,又可抑制通货膨胀再度上扬。
企业调整内部结构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愈加不可抗拒。新形势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实业家的忧患意识,驱使美国企业进行内部结构性调整,而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和联邦储备委员会紧松结合的稳妥货币政策又为之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企业内部的结构性调整,首先是改变经营战略。笼统来说,就是由数量型转向效益型,其着眼点是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加大投资力度,投资重点放在新技术和先进设备上。近年来,企业年均投资额在6000亿美元以上,是战后以来最高的。以电脑为例,美国制造业每100人就拥有63台电脑,日本仅拥有17台,其它国家拥有的数量就更少了。此外,公司大刀阔斧地“精兵简政”,劳动力成本大幅度降低。工人的实际收入停滞不前,有些甚至下降了。与此同时,企业还重视技术研究与开发以及职工培训。由于企业内部的上述结构性调整,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90年代以来的年均增长率由80年代的0.8%升至2%,远远超过其它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
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增强美国经济的总体竞争力,最突出的反映是外贸出口迅速增加,由1991年的416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581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从1985年的12%升至去年的23%。当然,美国的外贸出口猛增还与政府的外贸政策有关。克林顿政府大力推行经济外交,加紧出口攻势,还动不动就挥舞制裁大棒。美日汽车贸易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双方去年达成协议后,美国对日本的汽车出口猛增,对日本的整个贸易逆差亦呈下降趋势。
诸多隐患根深蒂固
企业和政府的结构性调整,使美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制造业重现转机,占国内生产总值72%的服务业持续发展,服务业成为美国的出口王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艾伦·塞奈认为,“服务业对美国经济的作用从来未像现在这样重要,它意味着:制造业部门可能出现衰退,但经济会持续发展”。
然而,美国经济中仍然存在着诸多根深蒂固的隐患,其中威胁最大的是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债务黑洞。国债已突破4万亿美元,仅利息一项政府每年就得支付2000多亿美元;外债达7000多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公司债务净额已接近4万亿美元;个人消费债务也超过1万亿美元,这还不包括个人房屋抵押贷款。这几项债务加起来共达近10万亿美元,几乎每个美国人平均负债4万美元。一些专家惊呼,“这对美国经济及其银行来说可能成为定时炸弹”。其次,华尔街股市越炒越热,如果股票过分超值,就有暴跌的危险。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整个经济就会乱套,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可见,美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增强是相对的、也是脆弱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