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搞革新做奉献——记吉化化肥厂工人技师张贞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07
第11版(职工天地)
专栏:

  搞革新做奉献
——记吉化化肥厂工人技师张贞泉
张贞泉是河北人。一九五九年的冬天,刚上初中一年级的他只身“闯关东”到了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当了名钳工。在现代化大工厂里,要当个好工人,光耍手艺不行,还得有文化、有知识、有理论。于是,张贞泉便上了夜校。在夜校坚持学习十多年,不仅系统地学习了文化课,还学习了钳工工艺学、化工机械等专业课程。近三十年来,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生产经验整理编写出了检修技术规程,把技术革新成果写成论文发表。他一九九○年被聘为工人技师,一九九四年获得了全国职工自学成材奖,一九九五年又荣获中华技能大奖。
一九八○年一月,张贞泉调到了厂里新车间,当了钳工班长。这个车间大部分设备是从国外引进的新技术。为了消化新技术,他破除迷信,大胆向洋设备开刀动手术,先后搞成了三十多项技术革新,实现综合经济效益八百一十万元。
他们车间有七台日本造的溶液泵,因为功率大,大伙都叫它“大泵”。这是车间的“心脏”,有好几次因为出了毛病,把整个系统停了,还连带了公司内五个生产单位。停一次车,少说也要损失十几万元。为铲除这个“拦路虎”,工厂把它列为技术攻关项目。为了制服这个“洋老虎”,他先后给它动了三次“手术”。解决了机械密封问题,为大泵做了泵轴“修复术”;给大泵做了一个叶轮“切割术”。这一成果在全国同类装置中名列第一。
车间引进的另一组关键设备是三台日本产的氧压机。这三台氧压机一直不能长周期运行,主要问题是氧压机的二段出口阀的阀片使不住,平均使用寿命只有五六天。眼看着这小小的阀片把人力、物力、财力没完没了地搭进去,张贞泉怎能不着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一有空儿就蹲在现场观察、揣摩,做了五十多次检修记录,对换下来的阀片一一进行检测分析,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解决了这一难题。他把这一革新成果写成论文,发表在中国机械学会主办的《流体工程》杂志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