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爱意浓浓暖西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07
第12版(副刊)
专栏:

  爱意浓浓暖西畴
俞琴
在祖国滇东南一隅,有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小县,叫西畴。
尽管这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数万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之光曾使其一度辉煌。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群山嵯峨、乱石林立的红土地却变得越来越贫瘠,贫瘠得一再让人遗憾上苍再分配时的不公与无情。全县15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中,75.4%是喀斯特岩溶地貌,人均耕地仅有0.88亩。“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七分石头三分地”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全县23万人中,按国家解决温饱的人均年收入500元标准衡量,就有19万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西畴呵西畴,山让人心酸,水让人发愁。
历史,似乎也给了西畴人太多的磨难与挫折。解放47年来,西畴有40年时间成了战区和前线。抗法援越,抗美援越,边境自卫反击战……这虽是西畴人的光荣和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但西畴也因此错过了发展的大好时机。1986年,西畴被国家列为特困县……然而西畴人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们会由此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结下不解之缘。1994年8月,国务院将西畴确定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定点扶贫县。从此,远隔千山万水的高检院与集老少边穷战于一身的西畴,开始了手拉手、肩并肩脱贫致富的共同战斗。
于是,检察官们首次不是为案件而走向西畴。带着张思卿检察长的殷切嘱托,王文元、张穹副检察长等人将日夜兼程、深入考察的足迹留在了西畴的土地上。高检院选派的3位扶贫干部也满载着全院干警的深情厚意来到西畴蹲点挂职。
在西畴,他们目睹了76岁的陈发英老人家中那仅有的一条缺腿板凳,一口无盖的铁锅,一顶使用了56年千疮百孔的蚊帐;看到了那么多孩子终日坐在阴暗潮湿,不避风雨,濒临倒塌的危房里上课的情景,他们为西畴许多人家“两根木头一个窝,三块石头一口锅”,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屋不避雨的生活窘况落下了滚滚热泪。他们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但尤其令他们感慨不已的是,多少年来,秉承了大山一般坚强性格的西畴人,不为贫穷落后扼腕叹息,一刻不停地向贫困宣战,“苦熬不如苦干,搬家不如搬石头”,炸石垒田,劈山筑路,以愚公移山的壮志闯出一条岩溶地区治穷致富的新路,这精神和勇气,更使他们感到振奋,深受鼓舞。他们看到,即使在巴掌大的山石缝里,三五棵小麦或一二棵玉米依然在顽强生长。他们说,没有什么能比这里的景色更加壮丽。
所以,几位扶贫干部在到西畴短短的40多天时间里,翻山越岭,艰难跋涉,走访了全县6个乡,25个自然村,31家特困户,12所乡村小学……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他们摸清了主攻方向,选好了突破口,向高检院和县里提出了有计划、有步骤扶贫的设想和规划,为西畴的脱贫倾注了满腔热情。
一年之后,我跟随为招商引资而来的高检院扶贫办常务副主任刘云山踏上西畴这古老而充满诱惑的土地。县里各族干部和群众满怀深情地向我们讲述了高检院扶贫的一件又一件实事,这像一道道优美的风景,在我的眼前逐一展开,延伸……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全院干警捐资兴建的西畴第一所希望小学,已使周围17个贫困山村的398户人家的学龄儿童都走进了学校。孩子们清澈的瞳仁里,对未来又充满了希望。
他们多方奔走筹措的3000多万元资金,为西畴经济起飞的关键项目——戛机水电站的早日建成,为连接西畴和文山州出海口北大门的西西公路的顺利开通,涂抹上绚丽的一笔。
在西西公路西畴段通车典礼上,省、州有关部门的领导感激地说:这条路的建成与高检院的努力分不开,功劳簿上有他们的一份。因为这不是一条普通的公路,这是一条融合着京城干部与边陲百姓的血汗之路,是通向彻底脱贫全新崛起的路。
像这样的事情举不胜举。为此西畴的百姓激动地说:“高检院来扶贫,一下子把我们与北京的距离缩短了,我们与党中央国务院贴得更近了。”而张思卿检察长的话则让西畴人更加激动:“高检院与西畴,不脱贫不脱钩,脱了贫也不脱钩。”
漫步在西畴县城,伫立在畴阳河畔,我一直在想,高检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维护法律的尊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但在扶贫上他们这“清水衙门”却无优势可言。但他们都有一颗为国分忧,为民解愁的耿耿丹心,都把扶贫当作一项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西畴县委书记郑清宽说得好:高检院全心全意,实实在在为加快西畴脱贫步伐所做的一切,全县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有时却若美妙的乐曲动人心弦。西畴人与高检院经过共同努力,1995年全县粮食产量达1.18亿公斤,比上一年增长6.25%,全县财政收入1305万元,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8.5%,4486户18204人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离开西畴之际,已是三赴西畴且体弱多病的刘云山告诉我,他将和挂职县委副书记的王向东奔赴广东东莞考察劳务输出事宜,挂职副县长的王占清将再赴东北请专家来西畴商定已经丰收在望的3000亩亚麻的收割和粗加工问题。望着他们风尘仆仆、马不停蹄远去的背影,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高检人对国家“八七”扶贫攻坚政策,对在本世纪末解决8500万人温饱问题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的深刻理解和殷殷期盼。他们为西畴送去温暖的同时,也为目前6500万尚在贫困线下的人民托起了一片亮丽的天空。
一位伟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但将永远存在。”高检院为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为扶助西畴脱贫所付出的努力似乎为这句名言作出了新的诠释。由此,我坚信,有着悠久历史和秀丽山川,蕴藏着丰富资源的西畴,摆脱贫困,重现辉煌,将不再是遥远的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