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电影:艺术和科学牵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08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电影:艺术和科学牵手
洪眉
不知人们是否想过,在这个电视称雄天下的时代,是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把观众引入电影院那魔幻般的空间?灯光熄灭之后,是什么震撼着人们的灵魂,让他们或是默默流泪、或是纵情欢笑,或是深深思考?
是艺术和科学这两只神奇的无形巨手编织了这现代神话。可是谁能告诉我们,在电影里,艺术从哪里开始,技术到哪里为止……
一个世纪前,当艺术家们还沉浸在传统艺术的境界中时,科学家们的实验室里却已勾勒出了新的浪漫线条。一个无形的身影显露在聚光灯下——电影问世了。作为科技发展的直接产物,电影的身世决定了它以后的不同凡响。它不再只是借助自然原始的形式表现艺术,而是第一次自觉地运用人类文明的产物——光学机械作为艺术表现的工具。
回顾电影艺术的百年历程,每一场撼人心魄的美学革命都与科技发明密不可分。
“再现”是传统艺术的美学特征,而电影摄影机的出现将艺术由再现导入纪录,电影艺术的纪录特征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在电影发明时期的影片《火车进站》中,光影构成的活动物体是那么逼真,令观众惊恐万状,纷纷躲闪。一台放映机带给人们的真实体验超过了所有的传统艺术。
然而纪录决不是电影唯一的目的。在技术变革的支持下,艺术家们要充分挖掘摄影机制造运动幻觉的能力,激发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最早热衷于电影特技的,是电影的创始人之一梅里美。他利用电影镜头的分切和摄影的多次曝光技术,将不同时空中的事物拼到一起,把电影引向新的道路。而移动轨和升降车使电影的视觉空间更为自由,它引导和代替观众的视线,成为电影导演营造气氛和铺陈场面的法宝。
就在观众于无声电影的静默中变得越来越不耐烦的时候,电影终于开口说话了。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采用贝尔电话研究所发明的有声系统,推出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片中黑人的宗教歌曲、寂静南方风景中的鸟鸣和沼泽地里人物的喘息,令观众如痴如醉。
如果说有声电影解放了观众的听觉,彩色电影的出现则将人们的视觉感受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从1916年《海峡两案》使用双色法彩色工艺到1935年首次使用三色印片法的《浮华世界》,电影增添了愈来愈丰富的色彩修辞手法。好莱坞巨片《乱世佳人》色调明丽夸张,带着典型的美国式奔放与冲动,斑斓的色彩为19世纪的美国南方神话提供了一个豪华的外壳。195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我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梁祝》问世。绿树花丛间的翩翩彩蝶勾起人们对纯真爱情的美好祝愿和向往,奏响了爱情世界七色的千古绝唱。
就电影创作所需要的准确影像而言,胶片本身无论在技术或美学方面都是最积极的因素。它的感光度、颗粒粗细、色彩反差等质量和性能决定了一部影片的风格特征和美学倾向。
感光度较低的细粒子胶片塑造柔和的色调,非常适合于创造抒情题材的视觉结构。而高感光度的粗粒子胶片则追求真实效果,用粗糙的自然主义色彩的明暗对比创造直接的真实感。重看黄建中1982年拍摄的《如意》,其中胶片色彩适用的巧妙仍让我们心跳。色彩的转变不仅象征着时空的转换,更抒发了一种对人间沧桑的无奈和感叹。
为了迎接电视的挑战,宽银幕及超大银幕从30年代到50年代逐渐走向成熟。它用大画框的银幕和电视争夺观众,一方面构筑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一方面更加敏锐地捕捉演员的每一个细微表情,更加强烈地冲击观众的视线。与此同时,立体声技术创造出宽银幕一样的立体空间声音感觉,覆盖了整个放映厅。
展开电影的百年画卷,是科学的巨笔为这多情的银幕铺上了浓浓的底色,电影史上的每一次危机与震荡也都是在科技的阶梯上找到支点才化险为夷。那么在电影走过它的百年寿辰,迈向新里程的时候,科技将给它怎样的活力源泉呢?
1993年,运用电脑技术转化物体造型的《侏罗纪公园》因为把机械模型和电脑动画完美结合,荣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1994年,《阿甘正传》里的汤姆·汉克斯借助电脑与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握手言谈,“愚人”旋风横扫全球,再获奥斯卡奖;
1996年,第一部标准长度的全电脑动画片又捧走了一项奥斯卡特别奖。电脑技术正把电影变成新的“梦幻工厂”。
在我国,虽然许多导演觉得昂贵的成本使得进行很商业化的电脑高科技运用还有待时日,年轻导演胡雪华还是耗资百万在《兰陵王》中插入了一段数十秒钟的电脑特技。北京科影也尝试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全电脑动画科普片《相似》。中国电影终于向现代高科技迈出了试探的一步。
在电影跨入新世纪的时候,纵观电影发展的百年历史,我们既感到艺术观念的不断演化,更体会到科技成果的巨大影响。由电影艺术与科技构成的双声部已经唱尽了一百年的人间故事,这和声将跨越世纪,飘向更遥远的空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