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雨水集流——灌溉农业的新思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08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雨水集流——
灌溉农业的新思路
程序
到2000年,我国粮食产量要达到4.9—5.0亿吨,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但我国是水资源缺乏、水利用率较低的国家,开辟新水源和提高水利用率等是发展灌溉农业的关键所在。
建国以来,我国农田灌溉面积发展到7.2亿亩,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4000亿立方米,是头号用水“大户”,必须通过对广大半干旱地区水的开发来扩大灌溉面积。
我国发展灌溉农业面临的问题和我国发展灌溉农业的迫切性,要求我们在开发水源和提高水利用率上要有新的思路和技术。雨水集流灌溉技术是在人工创造集水工程(集水面、集水池等)的基础上,配套实施简便高效的滴灌微灌等技术,充分发挥工程节水技术与生物——农艺节水技术的耦合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资源生产潜力的一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具体地说,就是在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将雨水集流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结合利用,发展灌溉农业,开辟向旱地进军发展新水地的有效途径,走出一条高效节水灌溉道路。
据国际先进节水农业技术资料表明,每毫米降水(折每亩灌水0.67立方米)生产潜力可达2—2.5公斤谷物或更多。照此计算,在我国北方年降雨量为250—550毫米的半干旱区,如能使降水70%得到有效收集,即可达每亩126—210立方米,在采用先进节水技术、尽可能减少灌溉过程中无效流失的情况下,可以满足作物的最低需水要求(按亩产250公斤计算,为我国北方一般生产水平)。这就为发展雨水集流灌溉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看来,将降水收集起来有效利用,应是解决我国旱区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的良策。
中国水利科学院北京燕山滴灌技术开发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水窑(窖)法基础上,结合北方地区降雨集中的特点,较有效地收集降雨。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应用他们开发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滴灌技术,走出了一条全新意义上的“雨养农业”之路。
河南省卫辉市道士坟村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于1992年利用一个蓄水180立方米的水窖搞了10亩滴灌田,在一无地下水、二无地面水,连人畜用水都要到10里之外去驮运的情况下,每亩投资不足200元,依靠水窖加“燕山滴灌”,使10亩小麦浇上两遍水,亩产360公斤,比原来增产1至2倍,实现了初步的水利化,使当地干部群众在几乎山穷水尽的境地中看到了光明的前途。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是源于群众的经验和切合生产实际的科学技术,反过来用于生产,在节水农业上迈出可喜的一步,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作者为农业部科学技术与质量标准司司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