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送你一个太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08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送你一个太阳
刘玉堂李学广
1995年腊月二十八,沂蒙山腹地费县方城镇仅有八户人家的西红峪村仿佛提前过起了春节。当家家户户亮起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电灯时,老人们端出了红鸡蛋,姑娘们穿起了新衣裳,小伙子舞起了火龙灯,孩子们放起了红爆竹……
这确实是个值得欢庆的时刻!小山庄的人们或许还不知道,他们是山东省最后一批通电的农户;山东人民点煤油灯的历史就结束在这里。至此,齐鲁大地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户户通电。
造一个“客太阳”
电力是人类创造的第二个太阳,是客太阳。
山东第一缕客太阳的光芒是1898年在青岛亮起的。德国人朴尔斯曼在青岛创造了一个“神话”。我们现在知道那是两台50马力的燃油发电机,它使一些类似玻璃制品的东西骤然发出吹不灭、浇不死的神奇的光亮,引起了人们巨大的惊讶与恐慌。那便是山东的第一盏电灯了。
从山东有了第一盏电灯始,到1996年春节山东人民与最后一盏煤油灯告别,经历了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近百年的历史有许多大事值得我们回忆与记载,而1996年春节前夕山东户户通电的喜讯,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一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几乎就等于电力发展史。电力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石。用电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家庭富裕和文明程度的尺码。有关电的意义怎么估价都不过分。
农民用不上电,贫穷落后仍困扰着偏远的山区、湖区、海岛和黄河滩区。“要想变,先办电”。从1985年开始,山东省委、省府将扶贫与办电结合起来抓,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电力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继1990年实现乡乡通电之后,1994年10月又实现了村村(行政村)通电。可是到1994年年底,全省仍然还有62万户农家没通上电。越是最后通电的农户就越穷,越穷就越盼电,农民盼星星盼月亮一般,渴望早一天能用上电。
临沭县大岱村有户人家,主人叫李相新,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说媳妇时,女方听说村里没有电,抬腿就走,临走撂下一句话:“人是不错,就是没电,俺娘家陪送的电视机怎么看?”轮到二儿子说媳妇,还是同样的原因,人家连面也没见,一听没电,免谈。因为没有电,村里的小青年都想着法“弃暗投明”去了,全村37户人家,后来走得只剩下了17户。
而在郓城的张辛庄村,村支书张正仁的儿子结婚时就买了电视机,到孩子六岁了还没看上。村里有的年轻人爱鼓捣,有时会从亲友家借来拖拉机发一会儿电,看看电视。有些年轻姑娘晚上结伴到外村看电视,次数多了,人家烦了,自己也不好意思再去了……
似这样农民无电之苦与盼电之切的事例,真是不胜枚举。
因此,户户通电,实是众望所归,势在必行。
1995年初,山东省电力局终于提出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省户户通电,让文明之光照亮全省每一家农户的计划。我们采访省电力局长刘振亚同志,问他对此是怎么想的,他说,作为企业管理的电力部门,经济效益当然要考虑,但更重要的还是社会效益,我们做一点牺牲,在老百姓眼里那就是党的关怀,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不多做快做?我们是将它作为一个政治任务下达的。
这是一项造福全省人民的宏伟工程!计划一提出,立即得到省委、省府和电力部领导的支持,省府专门发文全面部署,并成立了由省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户户通电领导小组。各地市也都把它作为市长工程、专员工程,献爱心、送光明工程,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倾斜,整个工程在11个市地、64个县市全面展开。原计划1995年实现户户通电的泰安、济南、日照、莱芜四个地区提前半年通电了,没列入计划的德州、济宁、枣庄、滨州、聊城也先后提前一至二年报捷了,到1995年底,只剩下菏泽、临沂这两个欠发达地区的12万农户未通。
此时已渐近春节,户户通电的报捷之声频传,所剩不多的未通电农户上电的要求更加急切,刘振亚遂与这两个地区的电业局长商量:“咱能不能加把劲儿,让全省真正过个亮亮堂堂的春节?”
两个局长当即表示,“决不拖山东户户通电的后腿!”
第109条好汉及其他
户户通电的意义主要在农村。而一个有着8200万农民的大省居住情况是何等的复杂!山高路远,“十里同村,隔山为邻”者有之;蛰居湖心孤岛,独门独户者有之;散落于荒原滩涂,须隔河架线者有之……而要将一个个灯泡拉到农民家里甚至炕头上,谈何容易!为了户户通电这一目标,山东各级政府和电力部门,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涌现出许多英雄业绩!
在水泊梁山,流传着一个“第109条好汉”的故事。
好汉实乃一儒将,姓李,名庆仁。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身板,说起话来总是慢悠悠的,有学者的风度。“文革”前曾在太原铁道学院当过教师,“文革”中因写过名为《红梅赞》实是赞扬女学生的诗,挨过批判,1970年回到原籍梁山。先是在电厂干技术员,后即沿着副厂长、厂长、电业局副局长、局长的路子上来的。
地处黄河滩区的梁山县是山东15个贫困县之一,1990年初,梁山县由菏泽地区划归济宁市时,行政村通电率仅有51%,全省倒数第一名。这年初,李庆仁来到当年刘邓大军曾经战斗过的黄河渡口调查农村通电情况,他看到老区的父老乡亲依然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地瓜干,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煤油灯。他看到线上有电输不到村户,河里有水却引不进大田,白天地里一片白茫茫,夜晚村里死寂漆黑一片。这位梁山好汉的后代,这位共产党人,心潮难平,感慨万千:解放40年了,脱贫致富,电力先行,再难也要让农民用上电!
李庆仁是个办事稳妥、工作细致的人,自己动手制定了个“一年上一百个用电村,一年上一座变电站,一年架100公里10千伏线路”的扶贫办电规划,从1990年开始,连续三年来个办电大战,从而实现全县村村通电。为解决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李庆仁教育职工“少要福利,多做贡献”,先后3次缓建职工宿舍楼,四次缓建电力调度楼,即使街道拓宽办公楼被削掉了一半也不盖新的,不买高级轿车,不添置高档办公用具,精打细算,节约挖潜,在自身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挤出415万元,无偿援助346个贫困村通上了电,平均每个村扶持资金1.2万元。
梁山最穷的一个村叫宋那里,为上电,村民们好不容易集了两万块钱,离整个工程所需资金8万元相差甚远。两位村干部抱着一线希望找到李庆仁,李庆仁早知这村是远近闻名的光棍儿村,人均收入只有170元,能拿出这么多钱已是不易,当即表示,“除按一般贫困村办电补贴之外,再补助4000元,局里还有部分旧高压线和线杆,再用20年没问题,你们拉去用,安装队义务施工。”
后来,宋那里村不仅用上了电,还用电力办起了面粉厂、饲料加工厂,搞起了食用菌栽培等项目。一年脱贫,二年致富,第二年就有40个小伙子喜结良缘。先前出了名的光棍儿村,如今成了姑娘们争嫁的凤凰窝。村里的群众自愿捐资,刻了一块“光明纪念碑”立在了村口。
在梁山,昔日一百单八将杀富济贫排了座次的英雄群雕光受香不显灵,而李庆仁则是个不受香也显灵的好汉。久之,人们便称他为“第109条好汉”。
而在海拔900多米的蒙山之巅,还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光明亭”,是蒙阴人民为颂扬电业职工而建的。当初为了给蒙山顶上的几户人家通电,蒙阴县电业局长夏吉仁曾六次登上蒙山,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反复进行勘测设计,选择最佳线路走径。可蒙山的地势是何等的险要,眼前的十八拐如同泰山的十八盘,绝壑万仞,断崖千尺,悬崖峭壁,矗立云端。仅有的一条盘山小道就像一条绳索缠绕在山腰,不要说抬着600公斤重的电杆上山,就是徒手攀登也会叫人大汗淋漓。30多名电业工人终日汗水和着雨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跃上九曲十八拐,攀上绝壁火石梁,跨过鬼谷碾盘沟,人力抬杆行程72公里,磨车牵引线杆5.4公里,奋战50天,立杆架线6公里,终于将电送上了蒙山顶。山民们感动了,联名向上级写信为电业局请功,蒙阴县政府根据群众的意愿,在蒙山的最高处修建了这座光明亭。
鄄城县旧城镇在黄河北岸有17个自然村,6000多口人,跨河办电费尽周折。电线杆不易固定,他们请来了水利局打井队,每口井打到15米深,用铁笼子灌上水泥才能固定住。而董口乡在黄河对岸的三个小村属于河南省供电(河南省也有一个村归山东供电,早在1991年鄄城即无偿地为其架上电了),办电更是麻烦重重。县长、人大主任三次过河交涉,电业局长六次与之相商,终于取得河南方面的配合。鄄城为此投资20多万元,光电线杆就用小船摆渡过去600多根,架设高压线路近10公里。群众代表将一面绣有“黄河相隔,光明连心”的锦旗送到鄄城供电局。
而在微山湖区,实现户户通电就更加艰难,光是一个南阳镇,就有64个自然岛屿。为给群众架电,电工们常常深水作业,即使是浅水区,稀泥最深的也达1.7米。电线杆子难埋,他们还发明了深水船只立杆法,四方拉线固定法。三伏天,湖水蒸腾,电工们眼睛都给烤得跟得了红眼病似的;蠓虫多得一把能抓好几个,有的人被它们叮得溃疡化脓,再让湖水一泡,更是疼痒难耐。许多电工正干着活就晕倒了。60多个电工奋战33天,终于使64个岛屿通上了电。那悬挂于湖区上空的银线,被群众称为“大地的琴弦,湖区的灯塔”。
还有条件更恶劣的地方。在费县的马庄、石井、郝家村三个乡镇,有57户人家因居住得太偏远、太分散,长期未通上电。户户通电工程实施后,县供电局每户扶持现金2000元,乡里帮助给石材、木材,村里组织义务施工,使他们全部从山上搬了下来。搬迁户王怀岭说:“没想到电力部门不仅给我们拉电,还扶持我们搬家,这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事儿啊!”
五莲县的黑石崖自然村有25个独立户分散在附近大小不等的几个山头上,县电力局的同志翻山越岭、实地勘察之后,认为架线送电,既不经济,也没必要,但又得让他们用上电,最后在日照边防局的同志们帮助下,组装了25台风力发电机给山民们架上。
像上述这样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在山东近13万电业职工、12万农村电工中可谓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堪称是英雄的群体!
播撒光明的人们
这些年,许多部门也想为老百姓办好事,但结果却常常是农民的负担越来越重。户户通电,当然是件顺民心得民意的好事情,但若操之过急,或超出了农民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事与愿违,引发矛盾。因此,从决策一开始,省委、省府及省电力局就强调:量力而行,把好事办好,宁愿自己作难,决不加重农民负担。为此,各级电力部门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直接投入现金4880万元,无偿投入材料、人力及减免各种费用折合资金达9260万元。还开展了东西部对口支援,烟台、青岛、威海、潍坊四个市的电业局援助菏泽、聊城、滨州、临沂四个地区。
还在1994年实现村村通电时,莘县电力局的领导就从自己做起,带头集资,垫付办电资金。而在户户通电时,全省电力职工个人捐款就达156万元。这些情况,一般百姓并不知道。阳信县河流镇北曹村有个叫程秀芝的妇女,一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当电工摸底勘察到她家时,还没等说话,她就疑惧地哭了:“你们看看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就拿吧!”她以为是收提留的。当电工们说明身份,要无偿地给她安电灯时,她说什么也不信:“俺孤儿寡母的,别骗俺了。”而当电工们真的一分钱也没要即给她安上了电灯时,她又哭了:“如今还真有这种好事儿呀!”
单县丁楼乡成庄村有一个哑巴,当电工们为他家通了电之后于村外起火做饭时,哑巴提了一瓶酒来,非让他们收下,不收,他扬起胳膊作摔碎状,电工们只好收下了,临走按那酒的价格留下了钱让村干部转交。
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农民将给他们架电的工人看成是党中央派来的人。泗水县苗庄乡万兴庄的百姓还编了这样的顺口溜:“从中央到地方,全国扶持万兴庄,自带煎饼不管汤,与当年八路一个样儿。”
一位哲人说过,要撒播光明给别人,自己必先心里有光明。山东电业队伍以文明的姿态播撒着光明之火,以普罗米修斯的精神传递着党的温暖;齐鲁大地户户通电,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一个壮举,也是革命精神的一次显示。
早在30年代初,毛泽东在井冈山曾跟当地群众说,将来革命成功了,我要每家送给你们一个小太阳。到今天,齐鲁大地终于实现了毛主席的这一诺言,可喜可叹,可歌可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