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加强和改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5-09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加强和改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沈者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果。根据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状况,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们进一步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实践表明,一个地方的精神文明建设搞得是否有起色、有成效,主要取决于那里的党政领导干部对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如果党政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比较深刻,工作就自觉,决心就大;反之,就是另一种局面。因此,加强和改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首要问题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四大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日益重视,“两手抓”的自觉性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有一部分同志对抓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劲头不足;有的同志甚至认为,抓精神文明建设会分散搞经济建设的精力。产生这些思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志的思想深处还有种种模糊认识:一是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把经济搞上去;二是认为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就自然会好起来,或者是先把经济抓上去,再来抓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迟;三是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虚的、空的、软的,可紧可松,没有尺寸可量;四是认为抓精神文明建设花了精力、花了时间、花了钱,一时看不出效果,而抓经济工作,搞城市建设,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成果,等等。这些思想认识显然是不对的。邓小平同志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多次告诫全党同志:“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因此,要加强和改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最重要的是用邓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当前,我们要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大背景,从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确保“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胜利实现,来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问题解决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体制、队伍、投入等种种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几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委、市政府联系实际,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等问题作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较为明确的工作思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杭州市的实践看,加强和改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应当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只有党委、宣传部门抓,逐步向在党委领导下,四套班子合力抓的方向转变。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单是思想文教部门的任务,而且是经济战线和一切部门的长期共同任务。”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党委的事,主要又是宣传部门的事,而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是抓经济工作和日常行政工作的。随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日益深入人心,人们逐步澄清了这种模糊认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1994年7月市委召开七届三次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六年规划;接着,市里四套班子召开了“创建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在市委领导下,市里四套班子合力抓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发挥各自的优势,尽到各自的职责。市政府在重视抓经济建设的同时,重视抓社会发展;在抓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重视发挥精神文明的支持和保证作用。几年来,市人大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加强了对精神文明领域的执法监督。市政协于1994年、1995年都召开政协常委会,专题讨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市政协委员经常视察和调查文物保护、环境治理、教育科技、文化市场、青少年教育等涉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工作,并且提出许多建议。这种四套班子合力抓,各部门共同管的做法,使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大合唱”的势头和氛围,从而使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明显增强,各项工作越来越主动。
第二,精神文明建设要从零敲碎打的随意举动,逐步向既有长期目标,又有阶段性计划的方向转变。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可是,一些地方抓精神文明建设,由于缺乏计划性,缺乏长期目标和总体思路,从而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深切地感到,精神文明建设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确立长期的工作目标,制定阶段性的工作计划。1992年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发表以后,市委、市政府着手制定了《杭州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1994年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几上几下的讨论,制定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六年规划。1995年市里又相继制定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规划》、《杭州文化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根据长期工作目标,全市每年重点抓几件事,开展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改变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抓精神文明建设胸中无数、零敲碎打、做到哪里算哪里的状况,使得这方面工作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循序推进,不断深化。
第三,精神文明建设要从虚多实少、空泛无力,逐步向虚功实做、求真务实的方向转变。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是中央提出的一条重要方针。重在建设,就是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1994年市委提出,要把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城市各项基础管理结合起来,着力创造杭州的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实现安全感、舒适感、亲切感、文明感。这些内容既是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广大市民和中外旅游者、投资者的愿望和要求。这样抓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就能够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投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中去。去年我们还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突破口,把城市环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法制建设和培养市民文明意识、公德意识等工作都带动起来了,避免了精神文明建设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通过这些活动,许多同志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不再是软任务,而是实实在在的硬任务。
第四,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单纯地抓“德治”、抓宣传教育,逐步向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方向转变。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重视道德的力量,重视思想教育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思想道德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抓好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有损于社会公德的消极现象时有发生:新安装的垃圾箱被人推倒,电话亭遭人破坏,马路上的窨井盖被人撬走。由此我们感到,丰厚的物质文明,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不仅要有道德作支撑,还得有法制作保障。如果不采取有效手段来保证社会主义道德准则的贯彻,整个社会就会混乱无序。正如小平同志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所指出的:“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因此,在建设现代化都市进程中,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时,我们必须一手抓思想道德教育,一手抓依法治理,坚持德治与法治双管齐下,并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逐步奏效。
第五,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单一活动载体向多种活动载体转变;从号召和要求市民群众去做向吸引市民群众踊跃参与转变。我们过去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主要是发号召提要求,依靠行政手段发动群众去做,这虽然也有一定效果,但群众总认为是“你要我做”,缺少主动性,精神文明建设的吸引力不大。近几年来,我们着力改进工作方法,吸引广大群众踊跃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比如,在“塑造杭州‘天堂’新形象”大讨论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符合群众愿望要求的、吸引市民广泛参与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我们组织的“我看杭城新变化”活动,吸引了3万多名干部群众参加,使广大市民群众从杭州的大变、快变中看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力量,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生动实际的爱国爱乡教育,激发了市民群众热爱杭州、建设杭州的主人翁责任感。1994年我们组织了庆祝建国45周年庆典活动,市与省联手搞了11项群众性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市民参加,爱祖国、爱杭州、爱社会主义气氛十分浓厚,增强了全市人民的凝聚力。还有“西湖护绿大行动”、“援孤助残大行动”等活动,也都吸引了驻杭部队官兵、青年学生和各阶层群众参加。1995年,我们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为契机,市和各县(市)区、各行业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40万人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市组织以抗战史为主题的报告会1960场,受教育的群众近40万人次;还有50万中小学生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爱国主义读书活动。这些活动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团结互助,无私奉献,为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能否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可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只许搞好不许搞坏的硬任务。我们一定要遵照小平同志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的要求去办,全面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四项任务,积极探索、总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以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